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17|回复: 2

歌曲的民俗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 1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歌曲的民俗化</P>
<>      以《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为代表的网络歌曲一炮打响后,流行歌坛由增添了一条新的娱、成“才”、商业运作的阳光渠道。网络歌曲的后势,正方兴未艾地一浪接一浪涌来。也正如二十年前时兴的一句话:新生事物总不会一帆风顺的。网络歌手受到专业歌坛的质疑,尤其《老鼠爱大米》更是成为众矢之的。我看关键还是以什么歌曲走红的问题。如果网络歌手也是以《涛声依旧》如此典雅的歌曲唱红,当然就不会受到非议。不过,如今典雅文化已很难再次走红。所以《老鼠爱大米》的剑走偏锋倒也情有可缘。其实,《老鼠爱大米》倒是将歌曲的民俗化话题,很现实地推到了人们的面前。<BR>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民俗内容,形象生动地体现在艺术形式当中。中国自古以来音乐的民俗内容就很丰富多彩,各地的俚调、情俗将民族和地域独特的生活,反映到民歌小曲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活泼。并且,歌曲能表现的面很广,三交九流无所不包。建国后的几十年中,由于违反艺术规律地在歌曲中突出政治第一,民俗内容色彩单调。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环境日渐宽松,民俗化才逐渐丰富活跃起来,甚至江南食俗中的豆浆油条也能唱进流行歌曲。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的确是走了民俗化的极端,但却有其历史“渊源”,民间有关老鼠的故事很多,古乐有《老鼠娶亲》;前一段时期,手机短讯曾流行过“就像老鼠爱大米”,倒也没遭致诘难。老鼠大米之类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其实要比某些歌曲中“我爱死你了”的赤裸裸来得生动些。<BR>      确切地说,许多民俗内容都属于亚文化范畴,而对民俗的研究工作,就是挖掘提升民俗中的文化内涵,并非要去粗取精(粗、俗是其重要特征),应该是去伪存真,坚决摈弃什么老和尚小和尚的《女人是老虎》之类的假民俗。<BR></P>[em01]
发表于 2006-1-21 14: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歌曲的民俗化"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发表于 2007-3-25 2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来,上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2:10 , Processed in 0.0362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