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02|回复: 1

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本土立场-----田敬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1: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img alt="" src="http://album.sina.com.cn/pic_3/4be6478744064070b0575" border="0"/></font></p><p align="center"><font size="5">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本土立场</font></p><p align="center">田敬红</p><p align="center">&nbsp;</p><p align="center">&nbsp;&nbsp;</p><p>&nbsp;&nbsp;&nbsp; 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陶宏、邱正伦策划的首届“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大展”将于2007年11月25日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邀请了国内121位当今很活跃的艺术家,其中有已在美术史上拥有相当地位的画坛宿将,也有崭露头角的新锐。参展作品包括中国画和油画两类共230多件,这次展览的宗旨是:重庆立场,当代风度。</p><p>&nbsp;&nbsp;&nbsp; 重庆立场是这次大展的主题,也是这次大展的核心价值和评判标准。因此,主题的解读对大展本身和观众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亮明重庆作为东道主对这次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旗帜鲜明的重庆态度,也是观众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消除视觉语言勾通障碍的关键环节,同时还可以将这次展览具有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历史意义揭示出来。</p><p>&nbsp;&nbsp;&nbsp; 以下是我对“重庆立场”的一点浅见。</p><p>&nbsp;</p><p align="center">重庆立场,开放的立场</p><p align="center">&nbsp;</p><p>&nbsp;&nbsp;&nbsp; 重庆是个地域概念,但重庆立场并不是封闭、落后和狭隘的表达。相反,它是冲破艰难险阻走向开放的一次言说。重庆立场就是重庆的立场,其态度一如重庆朝天门的码头:与日月相参,与星空对话,接八面来风。</p><p>&nbsp;&nbsp;&nbsp;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被移植过来的西方成果在中国现实的大地上开花结果,并逐步与本土结合,生息繁育。抗日战争的炮火几乎将中国在此以前取得的所有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成果迁移到了陪都重庆,这使得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重庆艺术积淀更加厚重。当代美术史上,重庆地区一度引领着中国的美术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高地。在新的形势下,重庆美术正放眼世界,继往开来。</p><p>&nbsp;&nbsp;&nbsp; 重庆的立场是开放的立场,开放的观念是中国本土艺术立场存在的前提。</p><p>&nbsp;&nbsp;&nbsp; 经济的全球化无一例外地将中国卷入了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去,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接受着信息时代和高科技的双重冲击,被推到了全球化网络体系中的显眼位置上。重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循环中接受着洗礼和检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从对外来艺术逆来顺受的依赖中走出来,张扬中国当代本土的艺术精神。</p><p>&nbsp;&nbsp;&nbsp; 重庆的立场将开放的观念体现在对参加大赛作品的态度上。“重庆立场”所要展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面貌和中国本土艺术所取得的实绩,这其中既包括代当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表现方法艰难的突破,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及传统艺术向前发展的思考和探索。</p><p>&nbsp;&nbsp;&nbsp; 一直以来,中国都在以西方艺术展览的模式检验着学习西方艺术的成果。自“’85新潮”以后,中国当代很少从本土立场的角度来展示艺术的整体形状,这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一度失去了文化身份和民族色彩。在当今世界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时代,表现人类情感的独特艺术语言次第登场。当“前卫”艺术在中国相继淡出场外后,符合当代人类进步和本土文化精神需求的各种展览开始了推动美术发展的创新之路。国内近年来举办“上海双年展”,“广州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都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功。</p><p>&nbsp;&nbsp;&nbsp; 就美术发展的形势而言,重庆与其它兄弟城市举办的美术活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展览模式的上看,“重庆立场”就是从一种全然本土意义上推出的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庆火锅”。</p><p>&nbsp;</p><p align="center">重庆立场,当代的艺术立场</p><p align="center">&nbsp;</p><p>&nbsp;&nbsp;&nbsp; 重庆立场,表明的是以什么样的观念来组织和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非常通透的本土精神和态度。</p><p>&nbsp;&nbsp;&nbsp; 人是文化的载体,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精神状态”的关注。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介入本土文化,大众广告和商品化文化无孔不入。中国在接受“现代性”的影响时,便开始了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其文化价值观念也偷偷地改变着。当习性、趣味和信仰被文化媒介带着偏离了大众的文化心理位置后,本土和民族的限制逐渐被纳入一个全球化的范围进行考量。如何在逐步形成的文化多元格局、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艺术现象和潮流等各方面保持清醒头脑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背景中如何保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独立性。</p><p>&nbsp;&nbsp;&nbsp; 市场用拍卖会的方法,将一批艺术家推向了迅速致富的潮头。蜂拥而至的绘画青年紧紧尾随其后,千方百计让自己的手举得更高,并不断改变手型以引起别人注意。媒体与市场相互勾结,在牟取商业暴利的密谋中充当了可耻的角色,其恶劣影响表现在用行情评估充当学术研究,以信息反馈取代艺术批评。这个时代呼唤学术尊严。<br/>&nbsp;&nbsp;&nbsp; 在对当代中国艺术怪现状的反思中,“重庆立场”站在批判的视角上,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往返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注视着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冲突。当重庆立场作为一种观念呈现时,其特点体现为包容性和强大的纳构力,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深深思考。批评家皮力说得好:“现在所要做的工作是要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新的模式不再仅仅聚焦在中国,而是聚焦在个体艺术家的具体创作上,应该更看重艺术家的个体发展,而不是局限在把中国当作一个大的概念来使用。”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和个体意识,赋予了这个时代艺术的复杂意义,并通过作品体现出来。</p><p>&nbsp;&nbsp;&nbsp; “重庆立场”在参展艺术家的选择上,尽力把握立场标准,展现本土情怀,有意突出他们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代表性。这个立场标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将会在展览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这次展览的灵魂和线索,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次展览的成败和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某种暗示性。这是这次展览前瞻性和判断力的体现。</p><p>&nbsp;</p><p align="center">重庆立场,回归艺术本体的立场</p><p align="center">&nbsp;</p><p>&nbsp;&nbsp;&nbsp; 如今各种展览和拍卖会风起云涌。策展人的吆喝、批评家的叫卖、艺术家的微笑以及收藏家疯狂的动作共同营造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假象。当市场模糊了艺术发展的视线后,很多人反而清醒过来,开始反思中国艺术发展中隐藏的危机和问题,开始从对人文精神失落的关注上寻找突破口。</p><p>&nbsp;&nbsp;&nbsp; 通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无数次交锋,艺术正走向本体的回归之路。</p><p>&nbsp;&nbsp;&nbsp; 中国绘画担负过改造国民精神的使命和任务,充当过民族战争的武器,沦为过政治理念的服务工具。艺术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曾一度受质疑,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审美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艺术的本质即审美价值长期受到压制、忽略和排斥。艺术作为情感语言,艺术家却言不由衷。一九七九年“星星美展”后,人性的觉醒、人本精神的呼唤、自由的渴望、情感的复位及对历史与现实批判的需要使艺术的表现开始回到艺术自身的发展轨道,艺术逐渐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一批艺术家海外受宠使得国内许多潜心艺术探索的画家心理极不平衡,于是跟着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风浪。拍卖场上的木锤敲乱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心态,刚刚建立的人文精神再度黯然失神,艺术在负重中顽强发展。当然这种混乱的状态也不会长期延续下去,因为大批具有时代感和责任心的老中青三代画家在用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让中国的艺术精神生生不息。“重庆立场”是这批艺术家展示自己艺术理想的自由空间。</p><p>&nbsp;</p><p align="center">重庆立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立场</p><p align="center">&nbsp;</p><p>&nbsp;&nbsp;&nbsp; 中国当代艺术是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艺术的本土化立场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西方艺术价值的认同;二是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尺度。这是一对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调和前提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化历程进行重新审视,将“偏离人文精神坐标” 的中国当代艺术拉回到艺术本体的位置上来。</p><p>&nbsp;&nbsp;&nbsp; 中国的本土立场,是以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为存在理由、以包融中西的技巧法则为载体的。时代赋予艺术家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守卫和传统绘画的拓展,而且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本土艺术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和再认识,以揭示其多义性和永恒性,从而拓宽当代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之路。</p><p>&nbsp;&nbsp;&nbsp; 中国当代艺术是按照外国人的审美标准创作的。然而就是在这异常别扭的国际化标准下,中国当代艺术从一个符号走向另一个符号,多快好省地找寻着艺术表现的最快的捷径。当论及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中国问题之间的关系时,邹跃进先生这样认为:“所谓的中国问题既是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又包含着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生死搏斗’包含对现代化和西方化的抵抗和拒斥,对西方殖民话语的反抗与抵制。”近百年来太多复杂的因素使我把对西方艺术价值的认同变成了一个情绪化的思想斗争。中国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标准确立的过程。"重庆立场"所展示的,正是对当代中国问题解决办法的尝试,正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立场确立的极大关注和身体力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7.11.10</p><p>&nbs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11:59:0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1-19 1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0 , Processed in 0.0441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