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79|回复: 2

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戈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7 15: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朗西斯科·戈雅·伊·鲁辛特斯(FRANCISCO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冯特多多斯,萨拉戈萨–1828波尔多)
<>  戈雅是西方美术史上开拓浪漫主义艺术的先驱。1746年3月30日生于阿拉冈省萨拉戈沙附近的芬德托尔斯,1828年4月16日卒于法国波尔多。他的作品主要有《疯人院》(1794),《穿衣玛哈》与《裸体玛哈》(约1800-1805)、《裸体玛哈》(约1800))等。他的《1808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是两幅不朽的名作。<BR> <BR>  戈雅与委拉斯开兹、莫利罗并称为西班牙三大家。在马德里的勃拉多美术馆里,特辟戈雅专室,其中陈列有最著名的油画《裸体玛哈》与《着衣玛哈》,以及《1808年5月3日》等杰作,每天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戈雅是世纪南欧美术史上的大师,他将战争的血腥和野蛮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称他的作品是革命与动乱的画布,为时代留下见证。他曾被聘为西班牙皇家宫廷画家,留下无数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画。在描绘政治事件作品外,也作了奇异讽刺性的幽默绘画。 </P>
< align=center><a href="http://gb.cri.cn/9223/2007/06/14/109@1634540_1.htm"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15/rd070615040.jpg" border=0></A></P>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8ff>《卡洛斯四世一家》 </FONT>
<><FONT color=#008200>  戈雅从来不用画笔讨好任何人,体态上的缺陷、品格上瑕疵,都在画面上如实地画出来,不管你是平民还是国王,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一律平等。在《卡洛斯四世一家》中画家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其幽默的艺术表现力,描绘了国王一家人的丑态。我们从这幅群像中看到,国王一家极端粗俗丑陋,是一堆穿戴皇族服饰的蠢货。画中的国王长着一只鹰钩鼻子,露出自我得意的痴笑;王后伸着长颈,光着肥胖的膀子,装出一幅假正经的样子。其他的人物个个显得笨拙无知。就是这样的一群高贵的蠢人在统治着西班牙。画家唯一没有讽刺的是尚处少年的王子和公主。戈雅以无情的画笔为历史留下了一幅“衰落中的皇族”群像。画中有13个人,13在西方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因此画家将自己也画入背景,站在群像后露半个身子。据说国王十分满意这幅全家福肖像,为此赐予戈雅西班牙“第一位画家”的头衔。但是戈雅却没有把“第一位西班牙人”的称号给予画面中的卡洛斯国王一家,致使后来的评论家们说,画中人物都是“锦绣的垃圾”,是“暴发户杂货铺老板的一家”。</FONT>
<>  戈雅还很小的时候就在萨拉戈萨开始学习绘画。他从师于何塞·鲁赞。鲁赞是卢卡·乔丹的继承者,是一位风格较为谨慎的巴洛克式画家,他教给戈雅的一些绘画原则尽管正处于衰微之中,但却帮助戈雅迈出了绘画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他来到马德里投考圣斐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在经受了接连两次的失败以后,戈雅自行去了意大利旅行。在意大利,戈雅所处的艺术环境从洛可可主义转为了新古典主义。1771年他回到了西班牙,在萨拉戈萨城柱上进行露天绘画。他在那里认识了帕约(Bayeu)一家,并和巴耶乌德妹妹何塞法(Josefa)结婚。经过帕约的推荐,弗朗西斯科·戈雅进入到了马德里皇家挂毯工厂工作,绘制壁毯草图。这份工作为弗朗西斯科·戈雅打开了通向宫廷之门,使他得以见到王室的成员。从此,那些贵族和幕僚们、以及一些艺术家们逐渐认识了他,他也从一个壁毯图案的设计和绘制员转而成为了肖像画师。
<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15/rd070615041.jpg">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8ff>《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FONT>
<><FONT color=#008200>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这使画家无比愤怒,他成了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用画笔当刀枪参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时期他创作了表现这一民族斗争的画作。 </FONT>
<><FONT color=#008200>  在1808年到1814年间,西班牙人起义反抗拿破仑的侵略。马克思这样写道,虽然西班牙国家是死亡了,西班牙社会还是富有生气的,而且它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抵抗的力量。人民的起义斗争鼓舞了戈雅,他创作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1808年5月2日,西班牙人民举行起义,受到法军的镇压。戈雅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并站在人民起义一边,用自己的画笔热情歌颂了西班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又称《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是一幅描绘法军镇压起义者暴行的悲剧性作品,一幅英雄主义悲壮激昂的画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画家并没有把人民画成失败者,而是表现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起义者面对死亡,宁死不屈,法军却不敢正视起义者,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画家将要被杀害的起义战士置于画面上方的视觉中心,突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右边是一位僧侣,在就义前,正作最后的祈祷;中间是位农民,看上去有着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神情坚定地望着夜空,无惧无畏;画家着意描绘一位愤怒之极、高举双手的市民,义正词严痛斥敌人暴行,这是人类英雄的伟大形象。画家以马德里的夜景作为画面刑场的背景,意在表现黑暗笼罩着西班牙。画面聚光于起义者形象,而将法军置于暗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又在地面置一灯笼,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放射,造成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P></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5: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段时间里,和周围的人简简单单的快乐心理所不同的是,弗朗西斯科·戈雅也怀有着一些其他的忧虑。在1792年到1793年之间,他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最终变得耳聋了。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他对皇室及贵族的生活恶习的嘲讽,以及对教会的迷信和宗教裁判所专横跋扈的行为所持的批判态度。他通过画笔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鞭挞了周围社会的野蛮、罪恶、冷酷和愚蠢的现状。
<>  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生活有序地围绕着他所钟爱的版画展开。在1790年到1800年减他创作了很多肖像画,一系列的插图,宗教画,以及圣安东尼奥-德拉弗罗达教堂圆形天井上的露天壁画。新即位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以及王后玛丽亚·路易莎作了戈雅的保护人,并委托他画很多画,其中也包括完成于1800年的王室成员的肖像画《卡洛斯四世一家》(现存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那些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已经渐渐被摒弃,戈雅将他独具特色的巴洛克风格运用到了画作之中,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拘泥于惯有的模式。 </P>
< align=center><a href="http://gb.cri.cn/9223/2007/06/14/109@1634540_2.htm"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15/rd070615043.jpg" border=0></A></P>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8ff>《伊莎贝拉·德·波塞尔》 </FONT>
<><FONT color=#008200>  画中人是西班牙一位翻译家的妻子、画家的朋友。戈雅以豪爽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塑造了一个西班牙年轻妇女的美的典型。画中人侧身转首看着画外,这使半身肖像产生动态的变化美,画家用心刻画人物的面部,那双明亮透露出自尊自信而坚定神情的大眼睛,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少妇充满青春生命力的健美身体和袒露的胸颈,隐含着诱人的魅力,她没有宫廷贵妇的娇媚和矜持,更没有珠光宝气,在朴实无华中表现出画家的审美理想和画中人的精神气质,是西方肖像画中的精品。柯尔宾斯基曾评论这幅肖像时就说过:“波塞尔的自然美和饱满的生命力,使我们心神迷恋。”</FONT></P>
<>  戈雅的画作风格多样,从众多作品中能够看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些现代绘画流派的风格。他在西班牙独立战争之前的几年里的作品,几乎已经成为了这场巨大灾难的预示;而战争爆发之后, 这些画作就成为了独特超群的现实记载。战争的爆发及其灾难性的后果给戈雅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要将这种巨大的愤懑通过一种激烈的形式宣泄出来:人类的非理性。这种情感的宣泄在戈雅的一系列版画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绘画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  国家间的战争、个人在中年以后充满悲剧色彩的生活,斐南多七世对自由派人士的迫害以及亲法分子的胡作非为,都剧烈地刺痛着画家的心灵。戈雅拿起画笔,通过描绘一些寓言故事中的巫师、怪物、甚至来自“阴间”的魔鬼的可怕、残忍的形象,隐喻地表达了对现实中的黑暗势力的不满。
<>  在“立宪三年”(1820年-1823年)之后,斐南多七世复辟,戈雅准备流亡海外。他迁居到了法国,但并没有去他所熟悉的巴黎,而是定居到了波尔多,在那里,他不顾高龄,继续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之中。他甚至于开始尝试新的绘画技巧:平版画和微型画。也正是得益于这一段时期戈雅的勤勉工作,我们才得以欣赏到他的种类更为丰富的作品。戈雅于82岁高龄去世,遗憾的是去世前他没能回到曾经进行了大半生绘画创作的祖国西班牙。(胡安·J·鲁纳)</P>
 楼主| 发表于 2007-8-17 15: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a href="http://gb.cri.cn/culture/whhl.htm"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15/rd070615042.jpg" border=0></A></P>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8ff>《裸体的玛哈》 </FONT>
< align=center><IMG src="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6/15/rd070615044.jpg">
<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8ff>着衣的玛哈</FONT>
<><FONT color=#008200>  在封建君主制的西班牙,笼罩着封建专制和黑暗的宗教裁判所的阴影,一切人性的艺术受到摧残,因此在西班牙的绘画中很少有像意大利那样开放的人体艺术。委拉斯开兹的《镜前维纳斯》已是极为难得,而且还是借助于神话故事,而戈雅却描绘现实生活中的裸体玛哈,大胆地向禁欲主义挑战。作品中着意表现了人性美和人体美。 </FONT>
<><FONT color=#008200>  “玛哈”是西班牙语中“平民的少女”。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构图的玛哈像,一幅是全裸体,另一幅则为着衣像,事实上画中女子并非平民,而是平民装饰的贵族女性。画中人究竟是谁呢?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阿尔巴公爵夫人,这位美丽的夫人曾使画家倾倒,极有可能是为她而作,也有人说她是位富商的妻子。这位夫人十分美貌动人,尤其是她那温馨丰腴的肉体更诱发画家的创作冲动,画裸体因世俗所不容,画家同时又画了一幅着衣像以掩人耳目。据说后来画裸体的风声走漏,富商立刻寻找画家决斗,当这位鲁莽的商人提剑冲进画室时,看到的却是着衣的夫人躺在那里,这使盛怒的商人十分尴尬而去。 </FONT>
<><FONT color=#008200>    这幅画的构图仍然没有超出乔尔乔内和提香创造的《沉睡的维纳斯》样式,所不同的是戈雅笔下的玛哈是世俗的,具有真实的血肉躯体,躺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之中。画家画裸体玛哈以全开放的造型,使玛哈的肉体和精神完全袒露无余。她双手枕于脑后,身体微侧,右腿微拥着左腿略显羞涩之态,整个身体仰卧在绿色的土耳其长榻上,身上起伏富有流动的曲线变化,尤其是隆起的丰乳和突出的臀部,使身体的曲线变化形成节奏感;垫在身下的柔软的枕垫不规则的形态和褶纹变化与单纯的肉体形成对比变化。画中人注视着这个现实世界,隐含着难以捉摸的诱人的微笑。这幅画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审美效果:它既吸引人,又使人想躲避;她很美令人留恋向往,但是她大胆无忌地袒露胸怀,又使人望而生畏,人性的真诚和世俗忌讳的矛盾使这幅画神秘而迷人。</FONT></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1 , Processed in 0.03823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