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34|回复: 0

[原创]舞蹈艺术心理学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 16: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舞蹈艺术心理学介绍</B><BR><BR><B >吴健华</B><B > </B><B >王受仁</B><B > </B><B >著</B><B >    </B><B >中国文联出版社</B><B >2004</B><B >年版</B><BR><BR><BR><B >目</B><B > </B><B >录</B><B ><BR><BR></B><B >序一</B><B ><BR><BR></B><B >序二</B><B ><BR><BR></B><B >导论</B><B ><BR></B><BR><B >第一章</B><B > </B><B >舞蹈艺术与人生</B><B ><BR></B>第一节 生命与需要<BR>第二节 艺术需要是生命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BR>第三节 舞蹈艺术是艺术需要中一种特有门类<BR><BR><B >第二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生理基础</B><B ><BR></B>第一节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BR>第二节 神经系统<BR>第三节 运动系统<BR>第四节 感觉系统<BR>第五节 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与内分泌<BR><BR><B >第三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艺术知觉</B><B ><BR></B>第一节 一般普通知觉概说<BR>第二节 舞蹈艺术知觉与普通知觉的共有个性<BR>第三节 舞蹈艺术知觉的特殊性<BR>第四节 舞蹈艺术知觉中的几种特有的心理现象<BR><BR><BR><BR><B >第四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艺术语言</B><B > </B><BR>第一节 一般语言与心理活动<BR>第二节 舞蹈艺术语言及其特性<BR>第三节 舞蹈艺术语言的运用和表现<BR><BR><B >第五章</B><B > </B><B >舞蹈艺术与注意和记忆</B><B ><BR></B>第一节 舞蹈艺术与注意<BR>第二节 舞蹈艺术与记忆 <BR><BR><B >第六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情感世界</B><BR>第一节 情感与艺术<BR>第二节 舞蹈艺术情感的特有表现<BR><BR><B >第七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思维世界</B><BR>第一节 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的一般性理论问题<BR>第二节 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特有的思维方式<BR>第三节 舞蹈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活动<BR><BR><B >第八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行为</B><B ><BR></B>第一节 行为与意志<BR>第二节 意志在舞蹈艺术活动中的突出表现<BR><BR><B >第九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能力与技能</B><B ><BR></B>第一节 舞蹈艺术的能力<BR>第二节 舞蹈艺术的技能<BR><BR><BR><B >第十章</B><B > </B><B >舞蹈艺术风格与人的个性</B><B ><BR></B>第一节 关于人的个性问题<BR>第二节 艺术家的个性决定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BR><BR><B >第十一章</B><B > </B><B >舞蹈艺术的学习与教育</B><B ><BR></B>第一节 舞蹈艺术的学习问题 <BR>第二节 舞蹈学生入学前必备的基本素质<BR>第三节 舞蹈教师的基本修养<BR>第四节 舞蹈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BR>第五节 组织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的基本方法<BR>第六节 舞蹈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BR><BR><BR><BR>序一<BR><BR>健华送给我这本书《舞蹈艺术心理学》,内容丰富,使我感到惊奇和喜悦。我拿在手里,看在眼里,用心去琢磨好久,使我感到这本书份量很重。因为健华和她的合作者王受仁,他们写的是舞蹈艺术心理学,过去虽然有些学者写过艺术心理学的文章,但专门来写舞蹈艺术心理学还是第一家。这是令人十分振奋的。<BR>这个书导言重点阐述了舞蹈艺术心理学,是以哲学、美学与心理学原理等来思考舞蹈艺术心理学的,强调舞蹈者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独有的艺术心理和生理的动知感觉。<BR>作者以自己的实践,以理论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方式分别在十一篇章展开论述,并详细说明舞蹈艺术在舞者心理与生理的表现和思维的独特性。如从第三章到第十章作者分别从知觉、语言、记忆、情感、思维、意志、能力与个性等普遍原理,探讨编导、表演的艺术特有的规律。<BR>这本书提供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第一章就开门见山明确提出舞蹈与人生,是人的生命的精华,是艺术的,是来自生命的,是高级思维产生的美的形象。她说明了艺术来自于生活,而舞蹈家的情感与物质生活实践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又强调心灵的督导和主、客观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BR>书中在第六章讲到舞蹈艺术的情感世界和第九章舞蹈艺术的能力与技能,就充分分析并表明舞蹈艺术是手段,是必需<BR><BR>的条件,而不是最终目的,表现思想情感,才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考虑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那么还需要建立舞蹈教育机制。书中在十一章中详尽地论述了舞蹈学习的各个方面与教学方法。无疑为办学者和舞蹈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科学学习的大门。<BR>我认为这本书《舞蹈艺术心理学》是值得一读的,她是一朵色彩夺目的理论花朵。对舞蹈艺术理论建设具有研究价值。对舞蹈学的建设也非常有积极意义。衷心希望从事舞蹈理论的专家学者共同来开辟,《舞蹈艺术心理学》这片庄重而美丽的理论阵地。<BR><BR>贾作光<BR><BR><BR><BR><BR><BR>序二<BR><BR>舞蹈学科建设的新探索<BR><BR>我曾在拙文《面向21世纪舞蹈学科建设之思考》的开篇这样写道:“十多年前,一位搞文学研究的学者对我说过:‘真羡慕你们舞蹈学者,搞出点什么来,就是填补空白’,言外之意当然是指舞蹈学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无论这样的评诂是否客观,与其它学科相比,舞蹈学科的理论建设起步晚,队伍小,成果也欠丰厚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在回眸历史——与自己做纵向比较时,可以毫不自馁地说我们基本上摆脱了‘一穷二白’,但是与基础坚实的先行学科进行横向比较,我们会有自渐形秽之感;关注飞速发展的事业所不断提出的问题,我们会有应接不暇之感;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民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更会生出危机感。不过,‘自渐形秽’不等于妄自菲薄;‘应接不暇’不能以零敲碎打相对策;‘危机感’则应激发起忧患意识,在已有大‘家底’的基础上,高瞻远瞩规划舞蹈学科建设的蓝图。”(发表于《中国舞蹈艺术》创刊号)<BR>正是在上述的感概、思考中,湖北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吴建华交给我的一叠厚厚的书稿《舞蹈艺术心理学》一一嘱我做序。虽然时间、水平所限,感到勉为其难,但出于对她孜孜以求、勇于实践的精神的尊重,只得从命。<BR>在常人的心目中,舞协驻会干部,有大量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工作,少有专门研究理论的时间,更难以著述立说。健华同志能拿出这样的成果,绝非一日之思、一日之功。这其中蕴积着敢于攀登的志向和见缝插针、持之以恒的韧劲儿,这是我自己及舞界同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此外,与他人“合著”,也体现了健华善取他人之长,在共同耕耘中,取得相得益彰效应的机智。<BR>凡嘱我作序者,一般都要大体通读一遍,如遇问题,还要向作者或有关专家请教,理论性的专著,更须认真。对于这本书,我也是断断续续地逐章翻阅。更惟恐自己对心理学的一知半解、不得要领,在此过程中,曾请教资深艺术心理学专家——<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杜义芳">杜义芳</st1ersonName>教授等,通过与她们研究、探讨,得出了以下一点学习心得。<BR>首先,这是一本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观点清晰、明确,内容比较充实 ,文字顺畅易懂,铺陈、论述有序。可以看出作者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派,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等进行过比较认真的学习。同时,本书对当代的各种艺术创作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心理研究与分析。在这种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融汇了国内外有关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已知知识,丰富了舞蹈心理学的内涵,提高了其学术品味。<BR>由于人的精神领域十分复杂,历史上曾有一些学者陷入迷雾——跌进唯心主义、神秘论的泥潭。欲想担当起舞蹈心理学的科学研究,须具备坚实的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根底;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如:除普通心理学之外的艺术史、艺术学、哲学、美学、生理学、行为学等等;此外还要对我国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概括与科学分析,方能进入研究境域。本书作者按照上述的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BR>本书重点是从舞蹈心理学角度研究舞蹈艺术创作与舞蹈艺术作品。所以它紧紧围绕“舞蹈”这个核心,对舞蹈艺术情感的呈现;舞蹈艺术语言符号的形象化、个性化;舞蹈艺术语言的运用与表现;舞蹈艺术的能力测量;舞蹈艺术的学习规律等进行了言之有物(“舞”)的探讨,因此而突显自己的特色。当前艺术心理学研究正在升温,需求量很大,但与其它交叉、边缘——具有前沿性的——学科相比,仍然比较薄弱。在此情况下,《舞蹈艺术心理学》的出现,不仅在舞蹈学科建设和舞蹈艺术教育发展方面作现了贡献,也不啻是对艺术心理学研究的填充。<BR>艺术——人类精神世界的珍珠,它所呈现的美是有生命的、活的有机体。艺术心理融于艺术品之中,赋予其无限的表现力、感染力——我们该如何捕捉它呢?潜意识发露?意向之阐释——它其实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心理活动,而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等完整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舞蹈创作和舞蹈艺术作品只是舞蹈心理学研究的“半边天”,离开了更重要的那一半——接受心理,即欣赏心理、受众心理,脱离了艺术家——作品——欣赏者三个环节之有机结合,艺术活动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BR>艺术活动以艺术创造为起点,但不应以作品的完成、问世为终结,没有经过受众鉴赏的艺术品不是现实的艺术品,它作为艺术的社会功能还只是潜在的。所以艺术鉴赏活动的心理过程不仅是艺术家创作活动与作品意义、价值的体现,实际上它也参与了艺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创造。至此,才构成了艺术心理活动的完整性。舞蹈艺术的心理活动也无例外。或许,由于舞蹈本体特质与其它艺术门类的差异性,其完整的心理活动更难以捕捉——更具奥秘性,也更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BR>——世界是无穷无尽的,生命是无穷无尽的,艺术创造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舞蹈艺术心理学研究领域也将是永无止尽的追求与探索。我们又怎么能苛求这本初创性的著述呢?<BR>是为序。<BR>资华筠<BR><BR><BR><BR><BR>导言<BR><BR><BR>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一切艺术发生的真正源泉。这产从根本上,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来说的。如果从美学或艺术理论的角度来讲,唐代大画家张早 也讲了一句极其简练概括的话,这就是画论中的名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艺术的发生不仅与社会生活有关,而且与人的心理世界也息息相关。艺术不仅仅是源于外部世界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源于人的内在心灵世界。外部世界仅是教人的老师,艺术创造的模式或样子,是外部条件。内在世界才起决定作用,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艺术创造的真正动力。<BR>用美学的观点来概括,应该是在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丰富的艺术内心世界才是艺术发生的真正源泉与动力。如果没有丰富的艺术内心世界,即使有最丰富的现实生活基础作为原材料,也是无济于事,也不会有艺术创造的发生。就如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他所熟悉的是农业生产活动,在他心中所关心的仅是全家的生计,来年的丰收,子孙的家业等等,而不具有丰富的艺术内心世界。因此,在他的生活中,即使有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也不会有艺术生产行为的发生。发生的行为,当然只能是农业生产,或者说是出色的农业生产。<BR>当然,归根到底,从根本道理上讲,只有社会生活才是艺术发生的源泉,心灵作用只是艺术发生的能动力量,这是我们艺术理论建立的哲学基石,二者不可偏废和倒置。<BR>但是,客观世界事物的发展又是十分复杂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稳定的基石也是可以打破的。因为客观条件改变了,所以原来很绝对的事物也会发生改变,由绝对的东西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基于这个原因,因此才有上面美学上所讲的这种道理,在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影响下,人的心灵世界既是艺术发生的源泉,同时又是艺术发生的动力,艺术是生命之歌,灵魂之舞,从心灵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BR>所谓一定的条件指的是什么?一、从宏观来看,我们今天的人类,都是自然和社会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在我们人体的结构中,在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中,不仅留有自然界物质长期进化积累的物质印痕,更为重要的是,还留有人类社会两个文明长期发展进步所积累下的文化印痕。因此可以这样说,在我们人类的体质中,就存在有只待去开发潜在而又丰富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的原型内容。二、从局部来看,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学习内容,因此,在每个人的心理记忆库和中枢反射机能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积累。基于有这样一些条件的存在,就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如某个艺术家,他甚至可以不再去深入生活,就凭着他艺术的天赋灵感和后天所学的本领,就在自己狭小的艺术天地中,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或是间接地在某一生活触动下,心灵中的艺术思絮也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客观的某一事物,倒成了触动艺术家去进行创作的动力。当然,这种现象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从绝对意义上讲,从艺术更大的社会价值上讲,我们还是要强调,艺术家必须无条件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无穷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心理中的不断积累,才是我们艺术创作永不衰竭的源泉。<BR>在人类社会中,心与物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我们去进行研究,特别是人的心理世界中的问题,包括艺术的心理问题。艺术源于生活,同时更为主要的是源于艺术家的心灵,这是其一;其二,艺术反映生活,但更为主要的是反映人的愉悦崇高的精神生活;其三,艺术能满足人的视听对色、形、声等物欲中带来的快感,但更为主要的是满足于艺术创造中所显示的美感。基于这些原因,所以研究艺术中的心理世界问题,其重意义是不言而喻的。<BR>人的心理世界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人和事就有不同的心理世界,有一般的心理世界,还有特殊的心理世界。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显现一般。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用身体的肢体为语言去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心理世界,我们将它称之为舞蹈艺术的心理世界。尽管舞蹈艺术家具有特殊的心理素质,丰富的艺术内心世界;尽管舞蹈艺术是以一种特有的艺术心理表现方式,但它也还是要表现出人的一般感知、思维、情感;也要反映出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反映出人的心理个性差异和特征等等。因此,我们在研究舞蹈艺术的心理规律时,就不应忽视用一般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去研究舞蹈艺术活动中这些特有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从理论上掌握一舞蹈艺术心理带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事舞蹈艺术的教育与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和欣赏,这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因此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较广泛的,它不仅要面对广大的舞蹈教师和学生,同时也可面对广大的舞蹈艺术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BR>舞蹈艺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很多,除舞蹈学本身外,首先就是心理学,同时还有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生理学等等诸多方面理论问题。如哲学方面,就会涉及到期历史唯物论和辩证的方法论等理论问题;美学方面就会涉及到美的理念、美感与快感、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及美的形式等等理论问题;艺术理论方面,要涉及到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形象思维问题,艺术的形式、技巧以及风格等问题;生理学方面,它将涉及到与舞蹈相关的人体的生理结构及其机能,尤其是神经、运动系统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因为本书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因此本书的理论基础,更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原理。<BR>本书的基本构想,就是用心理学上的普遍原理,运用哲学思考和经验的描述,来对舞蹈艺术的特有的规律,进行心理规律的探讨。心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研究心理学问题,应离不开科学实验,应该有一定的实验数据,量化的标准来进行理论的思维。我们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有时间的原因等,所以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与材料。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哲学的思考,内省经验的描述。至于本书的科学性,我们的原则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尽量搜集心理学和相关生理学已有的科研成果,来开展对舞蹈艺术心理问题的研究。因此本书是在前人的科学研究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与写成的。<BR>全书除前面的导言外,共分十一章。第一章是用动机需要理论,探讨了舞蹈艺术的发生问题;第二章是用生理学的理论,研究了舞蹈艺术表现的生理基础问题;从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用一般的心理学中的知觉、语言、记忆、注意、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和个性等普遍原理,探讨了舞蹈艺术创作和表现时的各自的特有规律。最后一章,分别用心理学原理,探讨了舞蹈艺术的学习与教育等主要的理论问题。<BR>本书限于我们的水平;限于现在所能掌握到的资料;限于当前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如此执意写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出于为了提高舞蹈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了使舞蹈艺术规律的研究走出经验,走向科学;为了科学理论的创新,提高舞蹈艺术自身的理论水平,我们愿为此作出一点点贡献。我们盼望大家提出异意,大力斧正。<o:p></o:p></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2:37 , Processed in 0.0286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