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4|回复: 0

东莞茶山南社采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4 22: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FONT color=#006699></FONT></STRONG></P>
<><STRONG><FONT color=#006699></FONT></STRONG></P>
<><STRONG><FONT color=#006699></FONT></STRONG></P>
<><STRONG><FONT color=#006699>踏遍五岭看茶山 逍遥归来话南社<br>  --东莞茶山南社采风</FONT></STRONG><br><STRONG>  </STRONG><FONT size=4>陈健强/文</FONT></P>
<><FONT size=4>大地复苏,阳光明媚,秧苗唱歌,蝌蚪变青蛙,在这个宜人的季节,我应邀去了一趟东莞文化之旅。是由广州市文联和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共同组织的,共有700多名艺术家参加的盛会。</FONT><br></P>
<><br><FONT size=4>  07年1月27日早上九点钟从广州出发,分乘十三辆大巴向东莞蜿蜒而去。到了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700多人走下车来显得人山人海,颇为有气势。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些人的到来,将会产生多少文章诗词和书画佳作。</FONT><FONT size=4><br></FONT></P>
<><br><FONT size=4>  南社古村始建于宋朝,已有八百多年的村龄,古村原有十三族聚居,房屋都是围绕着两方长条型的池塘而建,洒满阳光,地理风水极好。只见古村落里面的水、巷、路错落有致,互相呼应,布局既向心又有分散,别具美学格调。其中有几处文化气息很浓的景致印象深刻:</FONT><FONT size=4><br></FONT></P>
<><br><FONT size=4>  进了古村第一眼看到的是石块,有大青石、红粉石、麻花石。石块是大量的使用,路面、墙身、小桥到处都是,使得村落里多了几许阳刚之气。特别是池塘边垒起来的石块,又增添了几分妩媚的水乡感觉。让我思绪浮联,此地应该是完美的影视基地,而且是毫不作状打扮兼自然天成的文化乐园,甚妙。</FONT><FONT size=4><br></FONT></P>
<><br><FONT size=4>  其次看到的是古榕树,榕树在广东的每一个村落都有,而南社古村始建于宋朝,那么村中的古榕树应该有八百年了吧!榕树分水榕和旱榕,此地榕树不知是水榕还是旱榕,因为它不是一大杆往上长,而是从树根处分叉向上长,没有垂须,我见它有清雅感,便胡乱给它安个名,就叫女榕树吧!榕树这个树种很怪,怪在一个人从小孩到老人,所见到的榕树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也不知是何年何月长成。由此我想,神话文化里的树精莫非就是从榕树所来。</FONT><FONT size=4><br></FONT></P>
<><br><FONT size=4>  接下来看到的是古祠堂,古祠有二十五座之多,而且所有的古祠造型都是相同中有变化,变化中求存同,很有古典美学,这是古祠的内在美。祠里还展出书画,古董,使祠成为一座座民俗博物馆,这是古祠的外在亮点。由此我以为,这二十五座祠应该是茶山南社的龙脉所在,应成为茶山南社的灵魂。祠,是古代华侨的家,祠跟会馆跟国家一样,同是海外游子的家。特别是这里的祠文化如此集中,应举办各种祠文化盛宴。譬如举办世界宗祠大会,举办宗祠文化节,举办宗祠研究会,从而打造成广为探索宗祠文化来龙去脉及影响的地方。</FONT><FONT size=4><br></FONT></P>
<P><br><FONT size=4>  看着古祠墙身的斑斑剥剥,青苔的点点滴滴,还有那褪色的窗花砖雕,不由让我惊叹古祠的残旧保留妥当,没有人工痕迹,是有意识地任由它们自然风化,保留了风霜雨露侵蚀的痕迹,让游客感受时间的洗礼。这里的破损比很多地方的古迹做的好,这点应该是古村落的文化精髓。这么有意识地保留残缺,看来艺术力量的投入真不少啊!要不然何以有如此的见地,会邀请700多文艺家来考察?这也是从古祠感受到的文化力量。</FONT><FONT size=4><br></FONT></P>
<P><br><FONT size=4>  综合起来感受,从茶山南社古祠文化可以看出东莞一斑,古祠色彩特别丰富,一则墙基用了很多广州南岗产地的红粉石,呈朱红和红褐色,有油画的色彩;二则屋顶又有佛山石湾产的陶瓷,呈翡翠和钴蓝色,添国画的敷色。此两者又装饰着明清建筑的素、雅,并洋溢着古色古香,体现出广府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色,一种中国少有的文化个性。茶山南社二十五座古祠共荣共存又可以印证,东莞不只在今天是繁茂之地兼迁徙之城,在宋朝已是富蔗之地及人口大融合之城。而且二十五个宗祠毗邻而建,向心聚拢,这是一种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也应该是今天东莞的文化雏形。看来五岭文化尽浓缩于此。</FONT><FONT size=4><br></FONT></P>
<P><br><FONT size=4>  再深入古村里面,还发现村落在布局上的一个现象,是中心轴的南北两边,北边人气旺些,房屋和祠堂也盖的豪华一些。这莫非是坐北朝南的影响,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暗合于此。但就在北村出了个当地的名人,应该是古村里走出的最大官,他少小大志并练就文韬武略,后来成为封疆大吏,万民景仰。也印证了地杰人灵这一古话,我在现场抄录了他少年时的两首诗,以示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谢遇奇诗)<br>  三亩鱼塘五亩瓜,<br>  成就全赖爹与妈。<br>  堤边垂柳迎风飘,<br>  今朝科举是我家<br>  古村所处的东莞地区在今天也是大泽龙蛇英雄辈出,造就珠三角与穗港澳经济融合,被称为世界工业制造城,也可以说是一个国际窗口。具有如此国际地位的东莞,却与他的文化地位极不相称,却原来是他的文化底蕴未被发挥。而东莞的经济腾飞也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情,但她的文化根基却是二千多年的岭南文化的沉淀,应该加大力度发掘。同样让世人惊讶的是,眼中的工业制造城里竟然保存如此完好之古村风貌,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运营风起云涌的今天,东莞正好高擎文化,借势国际窗口让岭南文化“直挂云帆济沧海”,展露于世人面前,从而吸引世界的眼光。</FONT><FONT size=4><br></FONT></P>
<P><br><FONT size=4>  正沉思于此时,被催促去吃饭,使唤了几次,使感到意犹未尽,寻思还有很多古巷、古宅、古庙没细看,也只好作罢。饭是在茶山镇上吃,镇级的宴会厅容纳700多人是绰绰有余,这么大的宴会厅在其它地方不多见,也可见东莞的前瞻意识不错。吃饭时间很久,又是领导讲话,又是歌舞表演,又是礼物抽奖。饭后还去参观了一个大型的圣心饼厂,饼厂的广告语有意思,“圣之道,至善至美”。下午五点打道回广州。——陈健强2007。1       <a href="http://blog.sina.com.cn/u/1222915520" target="_blank" >出自http://blog.sina.com.cn/u/1222915520</A></FONT></P>
<P> 83LUpysC.jpg <br> 6cyA0Kqt.jpg </P>
<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4 21:08:44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2 , Processed in 0.0471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