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br>《诗选刊》2005•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目录 </P>
< >本期主持人:郁 葱 赵丽华 李 寒 </P>
< ><br>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卷首语 </P>
< >04 2005年的诗歌:好阳光和好心情 郁 葱 </P>
< >八十年代 </P>
< ><br>06 嘎代才让诗歌及点评 嘎代才让 <br>08 苏瓷瓷诗歌及点评 苏瓷瓷 <br>10 鬼鬼诗歌及点评 鬼鬼 <br>12 山上石诗歌及诗观 山上石 <br>14 方石英诗歌及诗观 方石英 <br>16 三米深诗歌及诗观 三米深 <br>18 艾蔻诗歌及随谈 艾蔻 <br>20 唐不遇诗歌及随谈 唐不遇 <br>22 缎轻轻诗歌及点评 缎轻轻 <br>24 天岚诗歌及诗观 天岚 <br>26 向向诗歌及随谈 向向 <br>28 淡烟疏柳诗歌及随谈 淡烟疏柳 <br>30 罗铖诗歌及随谈 罗铖 <br>32 向隅诗歌及诗观 向隅 <br>34 小宽诗歌及随谈 小宽 <br>36 郑小琼诗歌及诗观 郑小琼 <br>38 茱萸诗歌及随谈 茱萸 <br>40 许琳琳诗歌及诗观 许琳琳 <br>42 八零诗歌及诗观 八零 <br>44 冷若梅诗歌及诗观 冷若梅 <br>46 莫小邪诗歌及点评 莫小邪 <br>48 宋饮诗歌及诗观 宋饮 <br>50 巫女琴丝诗歌及点评 巫女琴丝 <br>52 旋覆诗歌及点评 旋覆 </P>
< ><br>七十年代 </P>
< ><br>54 苏浅诗歌及随谈 苏浅 <br>56 羽微微诗歌及诗观 羽微微 <br>58 孟醒石诗歌及评论 孟醒石 <br>60 李小洛诗歌及评论 李小洛 <br>62 泥马度诗歌及诗观 泥马度 <br>64 唐果诗歌及诗观 唐果 <br>66 颜非诗歌及诗观 颜非 <br>68 朱庆和诗歌及随谈 朱庆和 <br>70 吾同树诗歌及随笔 吾同树 <br>72 黄礼孩诗歌及点评 黄礼孩 <br>74 本少爷诗歌及诗观 本少爷 <br>76 三子诗歌及随谈 三子 <br>78 游离诗歌及诗观 游离 <br>80 孙磊诗歌及点评 孙磊 <br>82 谢湘南诗歌及随谈 谢湘南 <br>84 韩博诗歌及随谈 韩博 <br>86 江非诗歌及点评 江非 <br>88 老了诗歌及诗观 老了 <br>90 刘川诗歌及诗观 刘川 <br>92 沈浩波诗歌及随谈 沈浩波 <br>94 沈木槿诗歌及诗观 沈木槿 <br>96 周公度诗歌及诗观 周公度 <br>98 周建歧诗歌及编辑观点 周建歧 </P>
< ><br>六十年代 </P>
< ><br>100 雷平阳诗歌及随谈 雷平阳 <br>102 路也诗歌及随谈 路也 <br>104 徐江诗歌及随谈 徐江 <br>106 阿毛诗歌及随谈 阿毛 <br>108 安琪诗歌及随谈 安琪 <br>110 君儿诗歌及随谈 君儿 <br>112 大卫诗歌及随谈 大卫 <br>114 杨森君诗歌及诗观 杨森君 <br>116 杨黎诗歌及随谈 杨黎 <br>118 陈先发诗歌及评论 陈先发 <br>120 张敏华诗歌及诗观 张敏华 <br>122 张执浩诗歌及随谈 张执浩 <br>124 赵思运诗歌及评论 赵思运 <br>126 方文竹诗歌及随谈 方文竹 <br>128 东篱诗歌及评论 东篱 <br>130 胡茗茗诗歌及随谈 胡茗茗 <br>132 宋晓贤诗歌及诗观 宋晓贤 <br>134 余怒诗歌及评论 余怒 <br>136 朱零诗歌及点评 朱零 <br>138 沙马诗歌及随笔 沙马 <br>140 王夫刚诗歌及随笔 王夫刚 <br>142 娜夜诗歌及点评 娜夜 <br>144 谢宜兴诗歌及随笔 谢宜兴 <br>146 何小竹诗歌及随谈 何小竹 <br>148 虹影诗歌及点评 虹影 <br>150 汗漫诗歌及评论 汗漫 <br>152 贾薇诗歌及诗观 贾薇 <br>154 蓝蓝诗歌及评论 蓝蓝 <br>156 南昌杨瑾诗歌及诗观 南昌杨瑾 <br>158 荣荣诗歌及评论 荣荣 <br>160 李轻松诗歌及随谈 李轻松 <br>162 李元胜诗歌及点评 李元胜 <br>164 李见心诗歌及点评 李见心 <br>166 卢卫平诗歌及评论 卢卫平 <br>168 鲁西西诗歌及评论 鲁西西 <br>170 周瓒诗歌及评论 周瓒 <br>172 周瑟瑟诗歌及点评 周瑟瑟 </P>
<P><br>五十年代 </P>
<P><br>174 严力诗歌及点评 严力 <br>176 张炜诗歌及点评 张炜 <br>178 王小妮诗歌及评论 王小妮 <br>180 柳沄诗歌及随谈 柳沄 <br>182 马莉诗歌及点评 马莉 <br>184 老铁诗歌及随笔 老铁 <br>186 伊路诗歌及评论 伊路 <br>188 刘歌诗歌及随谈 刘歌 </P>
<P><br>192 报刊诗歌诗论选目 </P>
<P><br>2005年的诗歌: 好阳光和好心情 <br>——2005•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卷首语 </P>
<P>□郁 葱 </P>
<P> <br> 1.2005年的岁末,《诗选刊》用11、12期合刊的形式,编辑了有史以来最为厚重的“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作为礼物呈现给读者。在这一年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暖意。 <br> 2.编选“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已经是第四届了,这四年中,大展特别专号推出了我们认为在中国诗坛最具代表性和创作实力的近300余位诗人的数千首佳作。 <br> 3.大家知道,《诗选刊》的编辑立场是独立的,这种立场就是诗的立场,就是文学的立场。这种立场既非“官方”也非“民间”,既在“官方”也在“民间”,而且,本刊曾多次重申我们认定的好诗标准,这个标准已经成为我们编选年代大展的尺度。 <br> 4.即使我们性格中有更多的自信成分,我们也知道,一个大展不可能囊括2005年所有的好诗。我们提供一个展示多种表达方式的年编选本,除了推出本年度最优秀的诗人及其诗作之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大家感受到,诗歌的变化和发展是迅疾的。比如在我们的记忆里,诗歌曾有两个被人认为解不开的“死结”,一是读不懂,二是诗过于冗长。在不长的时间里,这两个“死结”显然已经被漫不经心地解开了。你可以苛刻的列举这些年诗歌创作的许多漏洞,但你无论如何不能说这些年的诗你还“读不懂”,除非你真的不懂诗。再比如我们“倡导”了那么多年诗要“短”,由于这几年网络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态发生了变化,促使诗一下子就“短”了。诗的形式、内容都在经意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这真的很好。 <br> 5.《诗选刊》一直认为,诗歌艺术就是先锋艺术,在所有艺术门类中,诗应该站在最前沿。这与我们同时注重的经典性并不相悖,编辑“年代大展”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展示一批相对意义上的“年度经典”。 <br> 6.“2005•中国诗歌年代大展“征稿启事发布后,仅诗选刊论坛该帖的点击就超过3000次。之后,通过信函、邮件、论坛发帖形式寄达的稿件一千余件。为了使初选名单更丰富,我们的编辑还重新浏览了今年公开发行刊物和民间诗报刊以及各诗歌网站,从中选出500组初选稿,然后两个初审小组分别初审,经过数次审定,确定了2005年度年代大展的入选名单。 <br> 7.编选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稿件,我们尽量注重那些具有个性、创造性和潜质的诗人;编选50年代、60年代的诗人的稿件,我们更多注重他们在本年度是否保持了创作的激情和风格的变化。几个年代的诗人入选标准没有其它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在已经入选过大展的诗人和新诗人比较时,我们向新诗人有略微的倾斜。 <br> 8.本期稿件选自《人民文学》《诗刊》(上、下半月刊)《星星》《诗潮》《诗林》《扬子江诗刊》《中国诗人》《红岩》《大家》《花城》《北京文学》《天涯》《文学港》《作品》《鸭绿江》《飞天》《芒种》《特区文学》《上海文学》《草原》《都市》《绿风》和《诗歌与人》《翼》《赶路》《物主义》《诗参考》《东北亚》《存在》《自行车》《今朝》《新诗代》《城市诗人》《中西诗歌》《行走》《诗》以及《诗生活》《他们》《诗江湖》《诗选刊》《果皮村》《扬子鳄》《或者》《平行》《不解》《现场》《诗魂》等刊物和诗歌论坛。《诗选刊》谨向以上刊物和网站致以谢意。 <br> 9.本期稿件由郁葱、赵丽华、李寒等选稿,百余位青年诗人参与了荐稿,数十位诗友参与了初选工作。《诗选刊》亦向这些诗友表示谢意。 <br> 祝大家岁末愉快! </P>
<P><br> 2005年11月25日 </P>
<P><br>附:《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选稿”标准: </P>
<P>1、诗人的创造力、影响力。 <br>2、作品的价值和个性。 <br>3、持续的作品生命力和恒久感。 <br>4、诗中展示的诗人的境界、品位和尊严。 <br>5、作品的先锋精神和探索精神。 </P>
<P><br>订阅启事 </P>
<P> 《诗选刊》2005•第11、12期合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出版。192页,收入92名中国各个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每位诗人附有照片、简介、作品、诗观、评论或随谈,具有很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本期作者和读者就速汇款至:050021 石家庄市槐北路192号诗选刊编辑部,每册定价:13.8元,免收邮费。另外,我杂志社还有往年零散各期杂志,也欢迎邮购。敬请在汇款单附言中注明期数和购买册数。通联电话:0311-85808130 </P>
<P> 诗选刊杂志社 </P>
<P> 2005年12月2日 </P>
[此贴子已经被曾蒙于2005-12-7 9:13: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