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01|回复: 12

<秦尼巴克>辱没了民族荣誉的小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1 17: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FONT size=5>批判小说<秦尼巴克><o:p></o:p></FONT></B></P>
<><B>剑在手</B><B><o:p></o:p></B></P>
<><FONT size=5>最近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疆作家富查新昌所著小说<秦尼巴克>,不由得怒火中烧,他作为一民锡伯族作家,本应当大力宣扬锡伯族屯垦戍边,保卫祖国边疆的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但其为了取宠读者,用低俗下流语言描写锡伯族伟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众所周知锡伯族西迁戍边以来,众志成城、精忠报国,舍小家、保大家,驻守伊犁,换防塔城、喀什葛尔,平内乱生擒逆贼张格尔,多少锡伯男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何等的可歌可泣、何等的伟大呀,没有他们,可以说就没有中国西部完整的版图。</FONT></P>
<><FONT size=5>素花妈妈这个值得每一个锡伯族爱戴和敬仰的女人,在锡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屈嫁苏丹汗,保全了新疆锡伯族(也保全了富查新昌),而作者却不顾历史事实,把这个民族功臣描写成被丈夫抛弃、公公企图占有他,外国人企图霸占的可怜女人,把领导锡伯军民英勇抵抗外寇入侵的睿智锡伯营总管描写成贪生怕死、卑躬屈膝的小人,怎不令广大锡伯民众气愤,整个小说层次杂乱,没有主题,语言低俗下流。自古以来,锡伯族长期受孔孟文化的熏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严格礼教观念的民族,从现在的锡伯族风俗中也可知一斑,而作者却把锡伯族描写成没有文明,满脑子淫欲乱伦,不开化,满大街妓女徜徉的野蛮民族,作者扭曲历史真实,用小说的手段玷污锡伯族这个文明、勇敢的民族,以达到提升自己在文坛的地位,为了自己的名利,交易民族的荣誉,可恼可恨,那些对锡伯族历史一窍不通的所谓作家、专家,为其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可恨我伟大、勇敢的民族声誉从此被玷污,<秦尼巴克>的作者富查新昌应当认识到因自己的小说损害了民族声誉,同时也在伤害你父母的民族感情。应该立即停止该书的发行和出售。恢复我族名誉。</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1 18:08: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21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你的愤怒,小说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过,所以也没有发言权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6-23 1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理解</P>
发表于 2006-6-23 16: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你用了一句准确的话,“用小说的手段玷污”。</P>
<>我觉得小说本身有这个权利。</P>
匿名  发表于 2006-7-13 09:47:19
&lt;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但不妨碍各位见仁见智,正所谓对&lt;红楼梦&gt;,道学家看见淫一样,可以理解,但不苟同.
发表于 2006-10-1 1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罕见的自恋梦</P>
<>        最近,文坛出现了一位自恋作家,他自称为“新疆卓而不群的本土锡伯族作家”傅查新昌。称自己的小说《秦尼巴克》是“2006年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他注重表示“锡伯族”,是一张挡箭牌,就象高考少数民族可以得照顾分一样,使之得到“卓而不群”。傅查新昌想出名已有幻觉。该不会在梦中已把自己封为文学大师了吧?<BR>        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从没出版过有影响的文艺书,说明该社没有有实力的文学编辑,该社社长曹维劲断言:“《秦尼巴克》是学林出版社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书。”就是说,学林出版社“有史以来”没有一本书的价值超出《秦尼巴克》!我为曾为学林出版社提供过书稿的作者感到悲哀。更为孔子、鲁迅、邹韬奋、林语堂、梁漱溟、罗素、老舍、吴冠中、王安忆、张承志、叶辛、冯骥才等鸣不平。<BR>        我看过该社出版的很多书,许多是企业掏腰包的、内容判若废料的自费书。看看该社的目录就可知道,印数过万的本来不多,印数5万册有4万压库、1万退货也是常有的。<BR>         自恋作家+自恋出版社社长,除了说明作家无知和出版社社长无知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BR>         他们请了一位叫吴俊的批评家点评,先不谈吴先生是否为“著名教授”,先读这一段文字“从《秦尼巴克》中,你能读到<STRONG>一股坚硬的边疆人承负生活的严峻和残酷</STRONG>,感受到<STRONG>世俗的人性</STRONG>冲突,悟出几代边疆人的忧患、孤独和坚执在当代长篇小说中,还绝少看到这样不可屈服的精神,<STRONG>以史诗般的力量洞察移民的流动性使一些底层的人进入高层的游戏圈</STRONG>,把<STRONG>原始的、魅惑的、感受丰富的人性,放在美丽的江南之外的边疆熏陶</STRONG>,使狂暴的力量转化为柔顺的爱情。更魅人的是,这本书以异常<STRONG>深沉的残酷之美</STRONG>,期待着有悟性的读者。”<BR>          自恋作家+自恋出版社社长+自恋的批评家=自恋梦<BR>          从我加重的语言上,吴教授,你现在急需要的,先过初中的语文关。</P>
发表于 2006-11-7 17: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6-11-27 11: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a href="http://blog.sina.com.cn/u/1220059150" target="_blank" >http://blog.sina.com.cn/u/1220059150</A>佟志红,这是我博客。很高兴能认识你。你的这篇文章天山网已经转发。有空和我联系。我的QQ:187351048
匿名  发表于 2007-1-13 12:20:51
我评《秦尼巴克》<BR><BR>富先生所著小说《秦尼巴克》在社会和网络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褒贬之声都十分强烈,今日社会很少有哪部作品能取得正反两种评论都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原因何在?<BR><BR><BR>   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是迎合大众“口味”的猎奇,还是尊重历史的深思?我想只有真正的读者才会做出真正的评价。而真正能评价《秦尼巴克》作品的读者是谁?我想只有新疆的锡伯族人,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才会深刻理解《秦尼巴克》的真伪和价值,并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锡伯族是一个很深沉的民族,锡伯族在历史中承担相对于其他民族更多的了国家使命,经历了众多的边疆风云,正是这一点造就锡伯族人刚正、顽强和深沉的民族性格。<BR><BR><BR>在政治军事方面,清政府曾经利用锡伯族这股“骑射力量”出征云南,驱逐缅甸入侵之敌;出征西北,平息准噶尔部的叛乱;出征四川,征服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叛乱。十九世纪,又相继歼灭新疆张格尔叛匪收复南疆四城、粉碎伊犁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BR><BR><BR>在经济方面,1764年西迁后的锡伯族为完成“屯垦戍边”的国家使命,调动了民族十分之一的人口开漕建造了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开垦出78704亩的土地,在没有享受“皇粮”的同时还保证了边防军粮的供应,为清代新疆边防的巩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BR><BR><BR>在文化方面,锡伯族崇尚知识,善于学习,文化程度较高,是伊犁文化方面先进的民族之一。解放前锡伯族的留学生的比例在全国各民族中位于前列,在新疆锡伯族最早实行义务教育,最早实行女子教育,也开展了新疆历史上最早的现代运动会等,因此经常不是被人影响,而是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历史上,特别是清代西迁后,锡伯族为更好地完成国家屯垦戍边的任务,努力保持文化的任性,塑造出民族的强劲精神力量,到今日为止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全国来看也仅次于朝鲜族,位居第二位,并且也是在今日世界上唯一保持清代八旗“国语骑射”(满文满语、弓箭文化)文化传统的民族。<BR><BR><BR>对于一个只有四千余人的军民来讲,从东北故土迁移至万里之外的风云之地驻守边关,在一个与故乡文化迥异、风云迭起的中国最西部边关驻扎守卫,在本民族站稳脚跟、力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完成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国家任务是不易的,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外敌侵扰不断,内部分裂势力蠢蠢欲动的情况下,锡伯族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将保家卫国和屯垦戍边的责任溶入于民族文化的潜意识中,成为本民族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力量。<BR><BR><BR>为了完成国家的任务,制定十八条旗营房制度对全体军民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将军事训练和民族风俗融合在一起,将屯垦戍边的使命与民族的历史相熔铸。那时的锡伯族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户户有人从军,家中降生男孩,在门口用红绳高悬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为勇敢的战士。在男孩出生的第三天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祝福后人日后能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到了五六岁时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硬度较小的弓箭,开始早期的军事熏陶,在儿童之间开展放弓射箭的游戏;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各牛录指定的专人辅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并开始参加以街道、牛录为单位的射箭比赛;在18岁后每年均要参加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记入档册,选为“伍克辛”即“披甲”。每当边关风云变幻时,锡伯族军民便冲向国家所需之地与敌奋战,死后也是伴着自己的弓箭一同踏入“天国”的归途。在动荡的年代中,锡伯军民及其后代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了众多优秀的子弟,在史册记载中也从未出现过投敌叛变者。锡伯族的人口从1764年至1949年的近二百年历史中增加不到两倍,依照人口增长37年翻一翻的规律,今日的锡伯族至少应有45万人口,而不是现在的4万人。历史中的逝者大部分是为国捐躯的。  <BR><BR><BR>锡伯族的特别在于其“军民”的身份,整个民族不是百姓,而是军人,有着严格的纪律,整齐的军容和民风,此外他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有着严格的伦理道德,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他们无畏于边疆的风云和生存的坎坷,虽然人数稀少,但就是民族这种屯垦戍边的文化传统、精神和纪律,创造出了清代浑巴什尔河战役800名锡伯族将士战胜近万名张格尔叛匪的奇迹,创造出了清代八旗军民维护国家领土和荣誉的光辉,也创造出了民族历史的奇迹。<BR><BR><BR>富先生所著小说《秦尼巴克》我认为没有完全真实地表现出历史,也没有真实表现民族的精神,作品中的很多描述是虚假的,把锡伯族描写成没有伦理、淫欲乱伦、不开化、*女徜徉的野蛮,扭曲了民族真实的历史。虽然有很多知名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他们并不很了解真实的新疆历史,不了解锡伯族的历史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有些评价仅仅只能代表他们个人的评价。我不是全盘否定《秦尼巴克》,只是其中的糟粕太明显,违背了一部文学作品应遵守的准则。<BR><BR><BR>个人愚见,请大家评论。我的意见是依照锡伯族多数群众的意见和遵照历史的本原来修正原稿,再改版发行。因为这部作品的部分内容有背历史真实,有辱祖辈精神,有误他人观念,必须修正错误内容!
发表于 2007-1-13 1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评《秦尼巴克》<BR><BR>富先生所著小说《秦尼巴克》在社会和网络中引起很大的反响,褒贬之声都十分强烈,今日社会很少有哪部作品能取得正反两种评论都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原因何在?<BR><BR><BR>   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是迎合大众“口味”的猎奇,还是尊重历史的深思?我想只有真正的读者才会做出真正的评价。而真正能评价《秦尼巴克》作品的读者是谁?我想只有新疆的锡伯族人,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才会深刻理解《秦尼巴克》的真伪和价值,并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锡伯族是一个很深沉的民族,锡伯族在历史中承担相对于其他民族更多的了国家使命,经历了众多的边疆风云,正是这一点造就锡伯族人刚正、顽强和深沉的民族性格。<BR><BR><BR>在政治军事方面,清政府曾经利用锡伯族这股“骑射力量”出征云南,驱逐缅甸入侵之敌;出征西北,平息准噶尔部的叛乱;出征四川,征服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叛乱。十九世纪,又相继歼灭新疆张格尔叛匪收复南疆四城、粉碎伊犁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BR><BR><BR>在经济方面,1764年西迁后的锡伯族为完成“屯垦戍边”的国家使命,调动了民族十分之一的人口开漕建造了二百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开垦出78704亩的土地,在没有享受“皇粮”的同时还保证了边防军粮的供应,为清代新疆边防的巩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BR><BR><BR>在文化方面,锡伯族崇尚知识,善于学习,文化程度较高,是伊犁文化方面先进的民族之一。解放前锡伯族的留学生的比例在全国各民族中位于前列,在新疆锡伯族最早实行义务教育,最早实行女子教育,也开展了新疆历史上最早的现代运动会等,因此经常不是被人影响,而是影响和带动其他民族。历史上,特别是清代西迁后,锡伯族为更好地完成国家屯垦戍边的任务,努力保持文化的任性,塑造出民族的强劲精神力量,到今日为止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全国来看也仅次于朝鲜族,位居第二位,并且也是在今日世界上唯一保持清代八旗“国语骑射”(满文满语、弓箭文化)文化传统的民族。<BR><BR><BR>对于一个只有四千余人的军民来讲,从东北故土迁移至万里之外的风云之地驻守边关,在一个与故乡文化迥异、风云迭起的中国最西部边关驻扎守卫,在本民族站稳脚跟、力求生存求发展的同时完成国家所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国家任务是不易的,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外敌侵扰不断,内部分裂势力蠢蠢欲动的情况下,锡伯族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将保家卫国和屯垦戍边的责任溶入于民族文化的潜意识中,成为本民族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力量。<BR><BR><BR>为了完成国家的任务,制定十八条旗营房制度对全体军民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将军事训练和民族风俗融合在一起,将屯垦戍边的使命与民族的历史相熔铸。那时的锡伯族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户户有人从军,家中降生男孩,在门口用红绳高悬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为勇敢的战士。在男孩出生的第三天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祝福后人日后能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到了五六岁时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硬度较小的弓箭,开始早期的军事熏陶,在儿童之间开展放弓射箭的游戏;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各牛录指定的专人辅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并开始参加以街道、牛录为单位的射箭比赛;在18岁后每年均要参加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记入档册,选为“伍克辛”即“披甲”。每当边关风云变幻时,锡伯族军民便冲向国家所需之地与敌奋战,死后也是伴着自己的弓箭一同踏入“天国”的归途。在动荡的年代中,锡伯军民及其后代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了众多优秀的子弟,在史册记载中也从未出现过投敌叛变者。锡伯族的人口从1764年至1949年的近二百年历史中增加不到两倍,依照人口增长37年翻一翻的规律,今日的锡伯族至少应有45万人口,而不是现在的4万人。历史中的逝者大部分是为国捐躯的。  <BR><BR><BR>锡伯族的特别在于其“军民”的身份,整个民族不是百姓,而是军人,有着严格的纪律,整齐的军容和民风,此外他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刻,有着严格的伦理道德,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他们无畏于边疆的风云和生存的坎坷,虽然人数稀少,但就是民族这种屯垦戍边的文化传统、精神和纪律,创造出了清代浑巴什尔河战役800名锡伯族将士战胜近万名张格尔叛匪的奇迹,创造出了清代八旗军民维护国家领土和荣誉的光辉,也创造出了民族历史的奇迹。<BR><BR><BR>富先生所著小说《秦尼巴克》我认为没有完全真实地表现出历史,也没有真实表现民族的精神,作品中的很多描述是虚假的,把锡伯族描写成没有伦理、淫欲乱伦、不开化、*女徜徉的野蛮,扭曲了民族真实的历史。虽然有很多知名人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他们并不很了解真实的新疆历史,不了解锡伯族的历史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有些评价仅仅只能代表他们个人的评价。我不是全盘否定《秦尼巴克》,只是其中的糟粕太明显,违背了一部文学作品应遵守的准则。<BR><BR><BR>个人愚见,请大家评论。我的意见是依照锡伯族多数群众的意见和遵照历史的本原来修正原稿,再改版发行。因为这部作品的部分内容有背历史真实,有辱祖辈精神,有误他人观念,必须修正错误内容!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1 , Processed in 0.0408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