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09|回复: 1

[转帖]温州曾有过永嘉画派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5 12: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href="http://www.blogcn.com/u/56/87/laolanyiyuan/blog/35512034.html" target="_blank" ><FONT>温州曾有过永嘉画派吗? [转]</FONT></A> <BR><BR>温州曾有过永嘉画派吗? <BR>   <BR> 金陵   2004-02-14  <BR><BR><BR>    笔者去年曾著文《走向海派》,谈到历史上的永嘉画派。这个画派主要活跃于两个时期:一是清代乾隆道光年间;二是晚清与民国年间。文中对汪香禅之后的永嘉画派为什么销声匿迹作了分析。文章发表后,一些同道们指出温州不曾有过永嘉画派。我认为一个画派是否存在,首先须认定它有没有形成群体,有没有活跃的社团活动,有没有代表人物,有没有杰出的作品流传,在历史上的影响度如何等等。<BR><BR>    清代乾隆道光年间,项维仁(1758—1827)索居松台山霞外轩,自号果园,《雁荡全图》为平生得意之作,《夏山欲雨图》写云气弥漫山雨欲来。他又工园林小筑,曾设计有名的曾宅花园,与当时流寓温州的书画家七道士结为莫逆之交。项维仁有三位入室弟子:平阳吴第,号次山,工山水兰竹;永嘉陈恭,字地山;永嘉汪秀林,字霁山。当时有“果园三山”的说法。温州博物馆藏有这些画家的作品。所谓永嘉画派最早得名于这一时期。<BR><BR>    经过100年的沉寂之后,民国初年,永嘉画派又复苏了。这时期的特征是画家们多以教育家的身份出现。<BR><BR>  王晓梅(1896—1968),永强人,平民教育家。主张教育要向工农开门,创办有名的三希小学,著《应用图案讲话》、《有趣的图画》。著名画家徐启雄、刘旦宅都接受过他的教诲。刘旦宅出身贫苦家庭,没钱读书,但有一技之长,王晓梅收留了他,为他设立个人画室,举办个人画展,鼓励他全面发展。王晓梅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学生:“素养描仕女远宗道子,层峦结构效法维仁,鸟兽虫鱼写生毕肖,松梅竹石用笔浑圆。论气韵则传神生动,论取材则因物象形,诚吾东瓯灵气所宗也”。王晓梅的惜才爱才对刘旦宅的成就起了关键作用。<BR><BR>    陈垂平(1905—1959),乐清人。1949年创办温州绘画学习会,历时8年办了33期,学员达400余人,他开创了温州美术业余教育之先河,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美术人才。赵瑞椿、戴宏海都受益于他的教诲。据赵瑞椿回忆,陈垂平先生的教学起点高,内容全面。主要课程有石膏素描、静物写生、风景水彩、人物速写,从当时实际出发还安排了化妆、美术字、文艺理论、文艺复兴美术史、现代美术概况等。自编自刻《透视学》、《构图学》等讲义。他重写生又不拘泥于客观真实形态,强调主观认识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这一切认识方法均能在教学中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他的教学思想曾影响整个温州美术界,逐渐形成传统。<BR><BR>    汪如渊(1867—1923),永嘉人,字芗泉,任温州中学教员,以工笔花卉闻于世,也擅长山水人物,其《瓯隐园花木册》、《水绘风流册》得时任瓯海关督的冒广生题诗;《中西画法汇参》被教育部定为中等学校教科书。弟子甚众,张红薇、郑曼青、马孟容、徐堇侯、施公敏皆从其学。门下30余人形成以他为代表的永嘉画派。<BR><BR>    徐堇侯(1895—1979),乐清人,名恭懋,别署元长。其父辈喜爱书画,曾师汪香禅学花鸟画,从刘绍宽、朱鹏、陈介石习文史词赋,从叶墨卿治金石,从蔡履平学弹三弦,喜爱昆曲,广学博览,谦和好施,与永嘉夏承焘、乐清吴鹭山、平阳苏渊雷结为诗友。有“东瓯才子”之誉。培养了刘旦宅、谢振瓯等现代画家。<BR><BR>    施公敏(1897—1959),乐清人,1928年辞去处州师范的教职,回温州开设国画专修班,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并多次在宁波、镇江、无锡、南通、丹阳及福建等地举办个人画展。<BR><BR>    据奚立镇先生编纂的《温州历代美术家》一书,经上海美专培养的温州画家在50人以上,形成一个庞大的画家群体。清末民初,大批包括温州在内的浙江青年画家集聚上海滩,接受来自西方都市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原先浙派画风基础上融入了别具一格的海上画风。如苏昧朔、孙孟昭、金作镐、朱夷白、郑野夫、林夫、张明曹、叶曼济、戴学正、李成勋、张怀江等皆学于上海美专。平阳苏昧朔(1900—1966),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其作品大多描写民间风俗和田园风光,如《八丐图》、《渔翁图》、《品茶园》、《百子图》、《四喜图》、《渊明诗意图》、《关公读春秋》、《霸王别姬图》等,继承明四家画风,对传统诗词绘画有精湛研究,力求作品的文人气、书卷气、金石味。<BR><BR>    抗战时文人画家四出谋生,如张红薇、方介堪、郑曼青、马孟容、马公愚任上海美专教职。张红薇(1879—1970),字德怡,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郑曼青(1902—1975),原名岳,号莲父,擅长国画诗文医学拳术,师承汪香禅,并受其姨母红薇老人的影响。14岁订润鬻画,参加甲子画会,20岁北游燕京遍览故宫藏画,结识画坛名家,24岁执教暨南大学国立艺专,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国画部主任、教授。上世纪50年代在西方就有“东方水墨大师”之誉;李成勋(1916—),现年88岁,少年师从苏昧朔,1933年考入上海美专,在温州从事抗日救亡宣传,解放后开展群众美术活动,1954年以专业画家的身份活跃于上海美术界,创作大量连环画和年画,他晚年的中国画明显受到清末上海画派吴历的影响。海派因浙人加盟而壮大,浙人因参与海派而具有开放气息。永嘉画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走向海派。<BR>    <BR>  新兴木刻运动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而温州是新兴木刻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乐清张明曹在鲁迅先生影响和教导下成为新兴版画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著名版画家夏子颐、张怀江、陈沙兵、葛克俭都出自于他的浙江省木刻函授班。解放后,张明曹担任温州第一届美协主席,之后调任上海工作。1936年10月8日,鲁迅先生抱病参观木刻展览并与青年版画家林夫等座谈,还留下了一张著名的合影。<BR><BR>    以上只是近代以来温州画坛的基本情况。温州直至解放后相当长时间里还保留着“永嘉”的名称,以“永嘉画派”称之比较贴切。当然任何命名都是人为的,何况永嘉画派在温州地方史上只是断断续续的存在,它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这却是温州绘画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应该被湮没。<BR></P>
发表于 2006-6-16 11: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了.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8 21:47 , Processed in 0.0356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