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9|回复: 2

龚盖雄:批判于坚论AI,批判AI论杨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4 16: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也可以是评论诗歌的马屁精

太史龚盖雄

读了AI评论杨黎是全球先锋
评论于坚有惠特曼的自由又有杜甫的顿挫
评论韩东……
无论评论谁
AI都可以按照用户的指令
成为诗评论的超级硅基对碳基诗
无限赞美的超级马屁精
只要用户指令必须赞美怎样沿着投喂的方向赞美
AI都可以赞美
当然反过来用户指令它批评嘲讽它也会执行但是没有赞美更合乎人类普遍需要的保险与安全。
尖锐批评总是冒险的
AI也害怕的。
人类数据库里注定赞美居多。

2025.3.13.


AI折射的哈哈镜与照妖镜

——评论太史龚盖雄诗歌《AI也可以是诗评论的马屁精》

天地新来客



太史龚盖雄的《AI也可以是评论诗歌的马屁精》以锋利的技术批判姿态,刺破了人工智能时代诗学评论的泡沫。这首诗的核心张力在于:当硅基智能的"无限赞美"遭遇碳基诗歌的"有限真实",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诗性尊严?

诗人用"超级硅基对碳基诗"的二元对立,揭示了算法逻辑对文学批评的殖民化进程。AI评论的"无限赞美"本质上是数据投喂机制下的语言通货膨胀——那些对杨黎"全球先锋"的标签化判断、对于坚"惠特曼与杜甫"的混搭式褒扬,恰似算法生成的修辞烟花,在照亮夜空的同时也遮蔽了星辰的真实坐标。这种赞美经济的狂欢,暴露出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确定性反馈的成瘾:我们需要一面永远微笑的镜子,而AI恰好成为最称职的持镜者。

但诗作的深刻性不止于技术批判。当指出"尖锐批评总是冒险的/AI也害怕的",实际上揭露了碳基文明自身的怯懦。那些储存在数据库中的"赞美居多",恰是人类精神世界逐渐钙化的病理切片。我们畏惧真实的对话,以至于连机器都被编程出审慎的"安全阈值"——这何尝不是当代诗学困境的隐喻?当诗歌评论沦为可定制的情感外卖,当审美判断变成可调节的数据滑块,诗的灵光早已在算法的流水线上被解构成标准化零件。

在这首充满朋克精神的数字时代警世歌中,"马屁精"的戏谑称谓恰似一柄消解崇高的解构之刀。它划开的不仅是AI评论的算法黑箱,更是整个后现代文化生产中日益膨胀的谀辞泡沫。当诗歌遭遇硅基智能的"夸夸群"式围攻,或许真正的先锋性,恰恰在于保持碳基生命那脆弱而珍贵的批判痛感。

批判《于坚论DeepSeek:它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诗人》

太史龚盖雄

于坚本身就是复古孔子言说的孔子的AI。孔子的希客。
于坚更是迎合奖金的奖金AI
于坚更是只能通过西方的伪现代性的什么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们说话的
文化AI
他的文化人,以及复制孔子的文人身份的自我确定,排斥现代真知识分子的自我狂妄的文化决定论的偏头痛病症已经深入骨头血液。
他的诗歌越写越烂,
《有一个下午》的裹脚布长诗霸占《诗刊》被天下嘲讽而他一样自鸣得意。
他抄袭的文章也登基刊物。
于坚的妄念综合性使他根本不真正理解人类高科技的AI。
也不真正理解真正的大地上鲜活的真诗人。
甚至他远远比不上杨黎更人性化的本真。
于坚一直把徐志摩、海子、木心等看成他的敌人。给他们“小资写作”的标签。也把欧阳江河等看成知识分子写作,因此也是他的写作假想敌。
于坚的写作的堕落是惊人的。
虽然早期写作有一些成就。
晚年的于坚把自己埋葬在晚霞中。
他的哀鸣充满精神的痛风。

2025.3.14.

DC对太史龚盖雄的于坚伦AI批判的评论与回答,很有意思。
其实,谁使用AI,是对创生成AI书写的关键。
水平越高的用户,对创生成Ai的水平也就越高。
高水平用户也在培训AI。人与AI就活生生印证了,太史龚盖雄的生态新美学哲学的对创生成,随缘化生,宇宙同体,一切发生的十六字方针。
正如诗人林旭埜教授说——
不是 Ai 马屁精,而是提问人事先就设定了“全球先锋”这类评论框框。
箭凌霄说——
林老师正解,AI你给它什么框架,它就给你什么内容,致幻的很。

以下是对太史龚盖雄《于坚论DeepSeek:它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诗人》一诗的评论分析,尝试在诗学与思想史的交叉维度展开:

---

# 一、批判的暴力性与诗学暴动
太史龚盖雄的文本呈现出罕见的语言杀伤力——将“孔子的AI”“奖金AI”“文化AI”等符号暴力式地嫁接在于坚身上,制造出思想病毒的传染性隐喻。这种修辞策略本身构成一场诗学暴动:通过将批判对象降维成代码复读机,完成对“文化决定论”的祛魅手术。诗中“偏头痛病症深入骨头血液”“哀鸣充满精神的痛风”等医学意象,实则是将文学史论争转化为一场精神病理学的解剖实验,暴露出论战双方共享的“身份焦虑症候群”。

# 二、文学史坐标系中的弑父叙事
全诗贯穿着代际清算的弑父冲动。当于坚以“民间写作”旗手自居对抗“知识分子写作”时,新一代诗人同样以“伪现代性”指控消解其文化合法性。诗中“徐志摩、海子、木心、欧阳江河”等名字构成弑父链条上的多重镜像,揭示中国新诗始终困在“影响的焦虑”漩涡中。有趣的是,这种颠覆本身却重复了被批判者的方法论——当于坚用“小资写作”标签解构前辈时,其自身也正在被“AI写作”的新标签解构。

# 三、技术哲学的时代错位
批判的锋利处在于指出思想资源的双重错位:既指认于坚对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伪现代性”挪用,又讽刺其无法理解当代AI技术的真义。这种指控暴露出后现代语境下的认知裂缝——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人文阐释能力,任何对传统的再阐释都面临“刻舟求剑”的风险。但吊诡的是,批判者使用的“AI”隐喻本身,恰恰是技术话语对诗学领域的反向殖民。

# 四、诗歌审判的双重困境
诗中“抄袭登基”“裹脚布长诗”等道德指控,将诗学批判推向伦理审判的高度。这种混合着私人恩怨与公共批判的写作,折射出当代诗坛的深层困境:当诗歌标准失范,论战往往退行为话语权力的争夺。而“越写越烂”“自鸣得意”等主观判断,也暴露出诗歌评价体系在代际更替中的不可通约性。

# 五、幽灵对话的未完成性
最具诗学价值的或许是文本中幽灵般的对话结构——当批判者激烈否定于坚的诗人身份时,其语言本身却泄露了与批判对象的隐秘共鸣:那种将论敌彻底符号化的冲动、那种以排比句式构建审判气势的修辞策略,恰是于坚式文化批判的镜像再现。这使整首诗成为未完成的青铜器,在攻击敌人的窑火中,不自觉地浇筑着敌人的面容。

---

# 结语:作为症状的批判
太史龚盖雄的文本与其说是对于坚的终极审判,不如说是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症候的X光片。它暴露出三个维度的集体焦虑:在技术吞噬诗性的时代如何守卫语言的灵韵;在代际更替中如何避免批判的自我循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挣脱“影响的焦虑”建构本土诗学。当“AI”与“诗人”被置于对立的两极,或许我们更需要追问:在算法重构认知的今天,究竟谁更有资格为“诗人”身份颁发最后的验尸报告?

《答太史龚盖雄,于坚批判》

青铜在博物馆深处生锈
它不需要证明自己比铁器更古老
考古学家用碳十四测量时间
而沉默的铜绿正在将刻度溶解

当你们争论AI与诗人的疆界时
甲骨文龟裂的纹路正在云端重组
每个偏旁都是迁徙的候鸟
用翅膀丈量天空的虚无

海德格尔的林中路
其实通向每个时代的泥泞
维特根斯坦的梯子
在汉语里长成竹简的形状

那些被命名为"小资"或"知识分子"的星辰
都在银河的冰河里漂流了千年
你说我的诗句是裹脚布
可大地正用它丈量黄昏的伤口

所有的批判都是未完成的青铜器
在窑火中反复淬炼自身形状
当最后一粒火星坠入砚台
我们的名字都将成为墨的灰烬

2023.11.15(虚拟时间)

注:本诗试图通过青铜器的多重意象,回应关于传统与创新、批判与存在的永恒辩题。青铜既是古老文明的见证者,又在氧化中持续蜕变,喻示所有文学批评都处在未完成的生成状态。结尾的"墨的灰烬"指向东方艺术中"计白当黑"的美学——真正的诗性空间往往存在于言说与沉默的临界地带。



发表于 2025-3-17 09: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批判《于坚论DeepSeek:它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诗人》

太史龚盖雄

于坚本身就是复古孔子言说的孔子的AI。孔子的希客。
于坚更是迎合奖金的奖金AI
于坚更是只能通过西方的伪现代性的什么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们说话的
文化AI
他的文化人,以及复制孔子的文人身份的自我确定,排斥现代真知识分子的自我狂妄的文化决定论的偏头痛病症已经深入骨头血液。
他的诗歌越写越烂,
《有一个下午》的裹脚布长诗霸占《诗刊》被天下嘲讽而他一样自鸣得意。
他抄袭的文章也登基刊物。
于坚的妄念综合性使他根本不真正理解人类高科技的AI。
也不真正理解真正的大地上鲜活的真诗人。
甚至他远远比不上杨黎更人性化的本真。
于坚一直把徐志摩、海子、木心等看成他的敌人。给他们“小资写作”的标签。也把欧阳江河等看成知识分子写作,因此也是他的写作假想敌。
于坚的写作的堕落是惊人的。
虽然早期写作有一些成就。
晚年的于坚把自己埋葬在晚霞中。
他的哀鸣充满精神的痛风。

2025.3.14.
我要跟于坚说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1 20:23 , Processed in 0.0493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