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11|回复: 1

唯物主义是一种迷信 (修订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9 13: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章老三 于 2011-4-11 22:12 编辑

1.

物质对精神的影响比比皆是。最简单的例子是喝一杯咖啡。咖啡是纯粹的“物质”,可是喝进体内后意识清醒了,“精神”多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简言之就是精神是物质的反映。这个一百多年前很愤青的观点,现在看来和科学的观点并不矛盾。比如英国一些科学家就发现,所谓爱情,其实是大脑释放一种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诗性感受。这些科学家的推论是:诗歌的永恒主题,爱情,其实是动物交配的一个漫长曲折的前戏。

如果把这个推论再“推”一下,或许人们还可得出结论,所谓诗性生存,其实也是某种酶(物质)作用于大脑的一种精神“反映”。如果我也来再“推”一下,荷尔德林的伟大生存理想,诗性生存,其实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一种酶而已,人工合成指日可待。

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老百姓可以到百货商店购买诗性生存。

一名顾客走进一家叫“德林风”的诗性生存专卖店。

顾客:请问你们是不是新进了一批象征主义?

店员的眼睛看着电视,他随手把货架上的一个瓶子拿下来放在柜台上,说:一百五十元一瓶。要思想更深刻一点的另加五十。感情调味剂三十五一瓶,七瓶一套。

顾客:咝,好象不是这种,这是卡夫卡。您看更高点的红色瓶子是不是?

店员没好气地说:先生您很久没“诗意地栖居”了呵?那是纯诗,要医生开证明才能买!


2.

精神具有“物质”基础的例子举不胜举。测谎仪又是一个。以此再推论,如果通过有选择地测量大脑的一些关键物理化学特性,人的精神是可以数据化的。比如一个读者如果可以完全理解哈姆雷特这个人物,那他在理解的一刻他的精神状态可以标记为 K2456785。但是如果他的理解稍肤浅一点,则可以标为 M5284337。

可以设想当科技进一步发达时,“精神”的方方面面都完全可以数字化,自然也包括诗歌。

这时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当不同种类的精神状态都输入数据库后,所有的诗歌都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生产出来。

这时人类迎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那时大学里的计算机系分支出了莎士比亚计量学、托尔斯泰工程等专业。一名大学刚毕业的文学程序员,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制作出五千套主旋律电影的源代码。再后来,一些有天分的文学工程师设计出了一个可供私人使用的文学制作软件,叫“白日红楼DIY”。这时文学生产完全进入了一个个人化的伟大时代。软件使用简单方便,一打开界面就是让你选择类型、流派。点击“下一步”,就可以选择视角和人物种类,再“下一步”就是情节的复杂度。至于意境、深度、叙述质感、语言品格,只要在下拉的菜单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就行了。最后点击“生成”,一部长篇小说就自动完成,还让你读得泪流满面,死去活来。

3.

物质对精神(意识、灵魂)的深刻影响,使人具有了阶级性。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在某些国度,阶级性被用来否定人性,结果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是我敢说,到目前为止,其实没有人知道物质到底是“怎样”影响精神的。理由很简单。所有研究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人,必须用自己的意识去对这种关系作出判断。而他在作出这种判断时,是必须在“精神”之中的。由于他在精神之中作出判断,他无法亲历这种“影响”。如果通过研究他人的实验来探索这种影响,而这个“他人”于他来说也只是“物”。

设想某人的大脑处于物质状态A。物质状态是指他的大脑的物理化学状态,包括脑电波的某一状态。为了行文方面,简称物质状态。

根据唯物主义,独立于物质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因此,大脑处于物质状态A的人,他的精神可以标定为精神状态A。而这时这个人刚好走到一条十字路口。你说他向左转呢,还是向右转呢?如果我们把他作出向左转的决定时的精神状态是C,而向右的决定是D?

那些小孩子都喜欢玩的游戏是,如果你猜他向左转,他就偏向右,如果你猜他向右,他就偏向左。他的决定在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发生N次变化。

而我们如果把两个决定都标为C或都标为D,这又是违反唯物主义的。因为向左还是向右,身体(物)作出了行动之后,会处于宇宙的不同点上,这分明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状态。

这时人们发现,精神是可以“决定”物质的。因为意识作出不同的决定,可以使身体处于不同的状态。当然你可以说在作出决定的一刻大脑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这决定仍然是“物质”的。但是这时你可能忘了这个决定其实是可以随时更改的。有谁在做化学实验时,发现实验的结果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的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偶然性里其实表达着必然性。也就是说,无论此人向左向右,他所走的道路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向左也好向右也行,他绕地球一圈后必经过历史要他经过的那个点。走错路所付出的代价是在所不计的。历史要进步嘛,代价算什么。可是如果这人是一普通人,那代价确实不算很大。问题是,如果这是个穿红色西装的六十多岁男子,问题就大了。第二天街头所贴出的寻人告示,必是血泪斑斑。

4.

也许,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是发现了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的深刻关系。但这并不足以证明精神、灵魂从来就不能独立于物质、独立于肉体而存在。

如果我们相信人向来只是一大团物质,而灵魂(精神、意识)只是这一大团物质的幻影。那么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就只是一团物质在时空中位移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吗?从宇宙更高的角度来看,这和氢氧化钠与氯化氢发生反应生成盐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如果爱情本质上是一种酶,那么道德是什么?一种化学键更牢固更难发生反应的蛋白质阿。(像“良知”这种明显违背进化论的遗传病,人类早该研制可以彻底防治它的疫苗了。)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精神病阿。是大脑因沉迷于幻觉而所处于的对现实功利敏感度下降的种种物质状态阿。比如崇高病是什么?崇高就是大脑的物质状态 K2658431 阿。滑稽是什么?是物质状态 U3064589 阿。和谐是什么?是 G7045893 阿。

还有什么高尚,什么卑微,什么真诚,什么虚伪,什么阴暗,什么磊落,什么爱,什么恨,什么坚强,什么软弱,什么快乐,什么痛苦,什么幸福,什么悲惨,什么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勇敢,什么懦弱,什么希望,什么沉沦,什么追求,什么迷茫,什么正义,什么奸邪,什么平等,什么不公。

什么好,什么坏。什么善,什么恶。都是幻影阿。

至于所谓个性,就更不靠谱了。大家都一堆物质,一坨肉怎么就以为自己有啥个性阿?说一“个”人根本就是用词不当,应该说一块人、一滩人、一坨人。您就是上大街了也别以为看见人了,都是一坨坨肉在空间里移动,肉里正霹雳啪啦发生着化学反应。生命在于运动,意思就是这一团团肉在空间里运动,所谓缘分就是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互为催化剂,脚下泥土就是明天的你我,不存在是永恒,存在是刹那昙花,有什么值得执着的?

5.

说到底,其实“物质”又到底是什么?量子力学认为“粒子”其实只是能量的一种状态。而能量本身却是不具备任何物理形态的,物质于是也就是更“结实”的能量而已。这是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微观版阿?

还有文盲说的“不同宇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这也值得深思阿?


6.

最近,打假名人方舟子和歌星王菲掐起来了。

方舟子说,王菲作为名人,不应该在公众场合宣扬迷信。他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

何谓迷信?迷者,执迷,拒绝怀疑也。方舟子向来觉得自己更真,更道德,可是他怀疑过唯物主义吗?

如果毫不怀疑地“信”是迷信,那么中国中学里教唯物主义就不是公开宣扬迷信了?西方的小学里都有圣经课,怎么就没人指责是宣扬迷信?西方人的科学精神不比中国差吧?

如果一个人自小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倾向于某种判断,而接触不到另一种相反的判断,那么他的怀疑精神又从何培养?因此信仰自由才是破除迷信的根本阿?

当然,在信仰自由中你还可以信或不信,怀疑或不怀疑,但你总不能阻止别人信吧?
发表于 2011-4-11 2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是的,不能把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别人!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2:05 , Processed in 0.02859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