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43|回复: 0

山楂树之恋:电影与书,误读还是对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5: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烟水迷茫 于 2010-12-1 15:34 编辑

《山楂树之恋》出自华人女作家艾米之手,口气十分诚实。深沉的疼痛,隔了岁月的重洋,除了将情感予人的巨大心理压抑条分缕析地呈现之外,不能予人任何主观性的‘compelling’。像一组回忆的慢镜头,因其禁得住时间的淘洗而客观纯粹。作品中女主角原型已旅居海外,是作者的朋友,这赋予了远距离回溯过去的小说可触的时间感。一如林徽因追怀往事时感叹: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真情赋予回忆以重量,如果加入追悔的成分,就更加折磨人心。而人也在这种“慢性疾病”的打磨中,学会适应回忆的肿胀和简约的怀念。



相较于原著,张导这棵山楂树种的并不好,只能算是“另一棵”:与“前一棵”相比,这棵树过分单薄、扭曲、不谙尘世,少了原著的真实性张力和情感密度。清纯并不等同青涩,更不能为青涩所取代,这点作者说的很对,所谓“纯爱”与有性无性也不存在必然关联。张导如此做,如果不是出于艺术处理使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更加彰显这一意图、从而与当下情感的虚伪臃肿与复杂污秽形成对照,那么就是对原著的极大误读。而且,这样一来,我们也无法真正认清人物所处的年代深藏于那层“单纯的狂热”下渐渐苏醒的人性人情。或者,这份人性人情只是在某一时期暂时沉睡,一直没有泯灭。张导此举只能算是“扦插山楂枝,而使另行成活”,不能算是对“那棵山楂树”的“携土移植”。



我不喜欢那个年代,甚至谈不上理解。对于一个宥于政治一度缄默了本性、颠覆了人伦的时代,我只能谈我的失望和对无意识的恐惧。那是一个道路以目的年代,一个充满名目无法说话的年代,情感的表达更是因近乎“原罪”而用遮羞布遮起来。情感毕竟是扼杀不了的,只是那年代使得情感表达的方式荒谬至极,人们一方面因神经的高度紧张而小心翼翼、互不信任,另一方面生存的巨大压力和营养不良也使得人卑躬屈膝。也因此造成了思想上的短视和闭塞——可说是为了存活而不惜一切,人群完全被逼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自然,对老三静秋式的爱情我是反对的,因它是那个时代的“范儿”,因为我所深恶痛绝的时代恐怖毁灭了爱情的自然表达,这一故事因此涂上了一层无可否认但绝对荒谬的悲情色彩。



静秋这个形象,既有时代赋予的中国式禁欲主义,亦有被时代恐惧“impell”的心理阴影。前者无疑暴露了中国传统中性教育的可恶缺失和本不该有的回避,而且关于“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也缺乏科学的教育和引导。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至于后者,则反复在她对老三的误解中呈现,这与其说是她不懂爱情,不如说是显示了一个女人对爱情控制欲的贪婪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自我心理诘问。毕竟,这也和那个时代相关。小说中大致提到这样一句:情感在那时是女人唯一能自己做主的事情。所以她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权利,把爱情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决然不会交出这份选择的权利。在她看来,承认了喜欢某个人就意味着“交出了选择的权利”,只有别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他的情况下喜欢自己,才是胜利,才不会“被男人选择”。这种权利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尊严,她一直在拼命捍卫,尽管她拒绝承认。她认为给妻子和丈母娘到洗脚水的成医生对于李老师的爱才是唯一不变的、伟大的爱,对于他们之间琴瑟相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爱情倾慕不已,也是出于对爱情中女性尊严的强烈需求。而且老三肯定是深知这一点的,他也用他无限宽容无私的爱完成了她心愿所指。他坦然承认“她的命令式最高指示,他要围着她的指挥棒转”,这使得静秋的生存尊严得到了最有力的捍卫。



读到最后,我直觉感受到了女主角的忏悔,在其呼唤老三时与之一起声泪俱下。不好说这部小说显示了女权的嫌疑,但至少代表了绝大多数女性对爱情的期许,因此能在女性读者中激起共鸣。如果是一男士来读这部小说,则多半会认为是“不给力”的,因为这种爱情显然违背自然原则以及宗教中对男女权利的规定与塑造。尤其深谙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以及圣经教义的人,他们甚至会对此感到反感。不过这更显示了老三的珍贵,他使女人的爱情得以“诗意而执着”地存在。老三式的男人定然能突破女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绝少的好男人,苏童甚至称之为“中国的情圣”,这点有些滑稽。一个男人说出这种话,我想多半是为小说的悲情所打动,没有来得及思考其中微妙的荒谬色彩。而且据作者称,她是据实而写,对话部分源自原作者的日记,凭此亦可看出其对老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意。



作者是海外华人,这让人无意中想到山楂花的宗教含义。作者可能没有宗教信仰,但其旅居海外无意中给了这种阐释的一种潜在可能性。“老三”则无形中做了这一宗教性的“祭品”。山楂花在西方宗教中,在某位宗教圣人的祭坛上开放,是不折不扣的祭品。有时西人去教堂做弥撒,牧师会放此花于祈祷书上,其绿白相间,为基督教所钟爱,被视为纯洁、高贵、美好的象征。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当松维尔庄园也提及此花遍植于教堂,而桃红色刺山楂更是“信奉天主教的、娇美可爱的小树”。小说开始一再提及苏联歌曲《山楂树》以及手风琴,也给人以明显的异国情调,在这点上作者显然在刻意强调。所以不得不使人思考一些关于西人宗教观的东西。



1975年前后,国人是“谈爱色变”,想想基督造人之后,人类因偷吃禁果,脱离蒙昧。了解了性——开始为自己赤身裸体感到羞耻,自此始祖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上帝的绝对权威造就了人类的苦役命运。想想那时国人对爱的践踏与亵渎,那种近乎泯灭文明的疯狂和颠覆人伦的愚昧与狂妄,想来仍使人心惊肉跳。那像是对“元凶”的缉拿,拿那些所谓“资产阶级的腐败淫秽”的正当爱情兴师问罪。这种浩荡的群体无意识,其空前的破坏力和残暴本性比之上帝的绝对权威有过之而无不及。纯洁的爱情自然也无藏身之地,像白色的山楂花,虽纯洁高贵,但却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红色”,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老三就是静秋手中的山楂花,是她唯一的生命诗意所在。作者反复强调他“军大衣中白得耀眼的衬衣领子”,也是绿白相间,这一颜色上的互释揭示了他存在的诗意。他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诗意潇洒的翩翩风度使他注定成为那年代黯淡背景上的异数。中国自古有“刀锋太锐而不常保”之说,大概用在此处也相当合适。太过完美的事物,我们只能期待昙花一现,而无法久久拥有。也许,有些人的生命,只为看场烟火而生,永远握不住幸福的瓶子。惟其如此,他们的存在愈加诗意而美好,是普通人生命中唯一可以永恒的风景。老三走了,他让静秋的生命见证了真爱和诗意的存在,也使得她对于爱情的尊严得以牢牢捍卫。



六月,我带你来看山楂花。桃红色,刺目的美。他第一次见她立下的誓言,因为他的死而遥不可及,成了一个童话和想象的存在。如果说张导的片子拍的有一处极好,那么便是这种童话美的存在,为这场纯爱增加了不少诗意。影片开场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巨大的梦境,云雾缭绕,弥漫无际,两个人在其中摸来摸去,相互寻找。但总是找不着,她只看见他的背影,遥远的,模糊不清;而她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该怎么叫他,因此一直开不了口,他就拼命摸索。这场迷梦所呈现的,便是“另一世界的景象”,两人都轻飘飘地,不着陆。一旦要着陆时,梦就醒了,暗示此岸与彼岸之间,永远不可逾越。这梦还有老三的誓言都被现实生生隔开,无法实现,而处于爱情中的两人又是如此纯真、美好,所处时代又如此晦暗不明、闭塞、盲目,两相对照,这就更能给读者以审美的心灵战栗,从理想性和现实性两方面诠释了这场爱情的悲剧。这是这篇小说的催泪弹之一。悲剧么,最好是把美丽的梦想撕个粉碎,才更会有刺痛观众眼球的所在。



小说朴素干净,只是一组记忆碎片的拼接,甚至省略手法。也许真正催泪的故事不需要添加剂,只需平直的叙述和忠实的抒写。一如生于野外的山楂花,开得那么天真美好,那么不事修缮。只是电影中的情境太过土气、呆板,把两个懂得诗歌、小说和手风琴的成熟青年男女演成了一对不谙世事的孩子,青涩得使人发指。



小说与电影主题的最大分歧处,在于纯爱与性的关系。本文开始时我论及这个问题,小说更侧重于表述的现实性,电影则忽略了真实性,着重强调这一纯爱的童话性,或者梦幻性。后者似乎是故意跳出那个时代,钩织了一个彼时代的美好梦境,来骗取此时代人们的眼泪或者同情。这样,两个时代之间之间的关于情感的意识对冲就分外明显,使电影美得独具张力。不过后者这样的处理比小说更具非人性、非道德的性质,直接否认了人之为人的基本存在。这固然会在揭穿时代疮疤这点上更加夸张,但是却曲解了原著关于爱情诗意的真实性理解,这点使得作者和导演之间弄得十分不快。况且纯爱只是就其精神本质而言,与性没有必然干系。张导对于原著中的性描写直接删节,从一开始就是对爱欲和性的歧视与误解。



老三死了,也被埋在山楂树下。但他不是革命先烈,却和那些革命先烈葬在一起。老三的血也浇灌山楂花。这一笔又勾勒出一个巨大的荒谬:老三被埋,显然是为了实现六月带静秋看山楂花的誓言,是为爱情而死的,与他在小说开头的许诺遥相呼应;可是埋葬他是只能以勘探队好同志的名义埋在山楂树下,因为那样就是烈士,为爱情而死就不是烈士。这就形成了关于那个时代“爱情”这一个体意识与所谓“革命群体意识”的对冲,而“爱情”这一个体意识终究为另一个强大的集体意识所吞没。这样一直到30年后,静秋带着女儿亲自来看山楂树下看他,说:这里长眠着我爱的人。这一句话实际上在为老三“平反”。也该平反了,那个死死锁在心间的爱情死结,直到此时才算解开了,也解开了一个时代尘封的情爱。30年,30年的生死,爱情并没有生死两茫茫,而是不思量、自难忘。或许,这就是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吧。那些跨越时空的记忆与追悔,都因为无数沧桑阻隔而变得遥远、纯粹,只属于意识或者梦的范畴。老三依然是静静绽开的山楂花,像她不曾拥有,像她不曾爱过。30年后,一切恍然如梦,而梦也几经洗劫,只剩下字里行间的简约和节制了。怀念,此时虽没有“添油加醋”,但其真实和细腻却愈加勾勒出摄人心魄的荡气回肠。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6 , Processed in 0.0305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