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88|回复: 15

乡村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16: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color=#5e5ea2>  <BR><BR><BR><BR>                    (一) <BR><BR>  周末休闲,混撒拉是个不错的地方。 <BR>  我去的时候还不是混撒拉最好的季节。清晨就有风,凉凉的刺骨。厚厚的浓云铺满天空,直到天际,这是深秋的混撒拉。风把树叶吹得倒向一边,露出略浅的那一面,闪着光。东边天空的一角被扯裂了一道红彤彤的口子,像女人刚刚修饰完毕的红唇。而后它被撕成更大块,露出太阳的衣角,让你知道该是旭日东升的时刻了。但太阳终究未能出来。天空又回到那种密密实实的灰。 <BR>  空气洁净得几乎透明。隐隐而来的那股风不仅扫掉了落叶,更扫掉了山间的雾气。每一条山脊都直棱棱的,如清瘦汉子一身的铁骨。草从石缝间伸出来,枯黄里掺着星点的绿,有些颓败。惟有美人蕉不顾一切地火红着,嫩黄着,碧绿着,到哪儿都要凑上一脚,闹你的眼。 <BR>  到混撒拉,最好是寻一处农户,真正走进去,直走到他们把你当自家的一份子,他家的田埂让你踩,他家的果子让你吃,他家的狗像卫士般随你翻山越岭,在你前前后后跳跃撒欢时,你才能体会到乡村的风情。 <BR><BR><BR>                    (二) <BR><BR>  埂是田间之界,也是乡人的路。它们把山画成道道,东一阕,西一块儿。走在埂上,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和着青草的香。晨露洒落埂上,被干燥的泥吸了去,润润自己的肺,又徐徐吐出更实在的芬芳。这些干的湿的泥,大的小的泥块刺激着城里陌生的脚,使它骤然间醒了来,伸出了触觉。新翻的已被太阳晒脆的泥块,踏上去软绵绵地,即刻成了齑粉,又纷纷飘入更深的大地。鞋上有泥,厚重、沉淀。此刻,最好脱了鞋,你会发现:土地并非想象中的凉,有些许暖意;路边那些不曾注意过的被你踩住的草,流出的汁液则淡淡地凉;小泥粒热情地往脚丫里挤;山间的牛虱子果则狡猾掩藏着,一有机会就在你嫩白的双脚划上道道伤痕。水多的地方田埂照例滑不溜湫的,身边的黄狗一跃而过,农人也稳稳当当地过去,只是你的脚毫不犹豫地将你摔在田埂。田埂在你的身上刻了印了,你的裤子上、手上、脸上哪处没有它的痕迹呢?想想陶渊明吟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归去,轻巧地越过同样湿滑的埂,你比他的潇洒是差得远了。 <BR>  走在埂上并不寂寞。虽是深秋,大自然还是藏有礼物给你。一丛丛野生的番茄,已结了红红的果子等你。野生的番茄不大,多伤痕累累,有的被虫啃过,有的被鸟儿啄过,剩下的在扭曲中完成了果实的孕育。偶有一粒珍果,像袖珍的太阳的精灵,圆润可爱。深秋的果子早已熟透,红红的番茄汁带着阳光的温暖和甜意,做着另一个生长的梦。 <BR></FONT>
< align=left><FONT color=#5e5ea2>                    (三) <BR><BR>  混撒拉有着一般乡村的景色。 <BR>  绿是中国农家的首选。几丛毛竹之下,隐约露出白墙青瓦的一角。往里走,院子里有更多的绿:槐树、榆树、枣树、梨树相互挤着拥着……千年前的农家如此,千年后的农家依然。 <BR>我去的那户农家不仅有绿,还有着混撒拉独特的风景。 <BR>  这里,无柳,无竹。既感受不到“堂前柳随风”的美景,也感受不到“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深情。不高的院墙上种着的是仙人掌,头靠着头,手挽着手,把西北沙漠雄浑的风景剪了一段嫁接此处。仙人掌粗大的刺直立着,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墙外的“梁上君子”进不来,墙内自由游走的鸡飞不出去。仙人掌开花时,则满墙头的花,红的红,黄的黄,花从地上开到了天上,喧闹着,比划着,一季的喜气…… <BR>  院子里还有两排整齐的枣树,这是另一种标识季节的植物。树丫嶙峋地伸向天空,显露出北方深秋的苍凉。除了灰还是灰,一小片绿叶也不见。它让我想起楼兰的那些无语擎天的神秘的木桩。不同的是碧绿是树桩记忆中的梦,而枣树,只是陷入深秋的睡眠。 <BR>  农家始终是勤劳的,他们会在不大的庭院里种上喜欢的果树。母亲告诉我农村老家的院子里有梨树、枣树、橘树……四季的水果都有,从树上摘下来,最是新鲜。这也是我喜爱农家的原因之一。我的记忆中,农家宅院是个百宝囊,一年四季不停给人送甜甜蜜蜜的好东西来,梨啊、桃啊、李啊,吃也吃不完。这些果树不仅带了绿来,还带了花和果子来。农人伺候它,它便一生泉涌相报,与农家生生世世联在一起,这一点,混撒拉也不例外。 <BR>  那户对我敞开大门的农家,院子里有枣树、桂圆,芒果,屋后有芭蕉、三角梅,再远一些是酸角与枇杷,酸角挂在树上,泛着青色,风来,一摇一摇,像姑娘家的耳环,但无佩环相击的清脆之声,只有风从树缝而过的轻啸。红星果已快采摘完毕,间或在树叶深处发现一、两个,透着光,已经熟透。 <BR><BR>                    (四) </FONT></P>
< align=left><BR><FONT color=#5e5ea2>  农人给我一把锄,指了指朝阳的那面坡地,有一小溜绿色藤蔓的地方,让我挖点地瓜回来。藤蔓四处攀爬,有的已经爬出埂,向别的菜畦拢去。我想起萧红在《祖父的后花园》里的一段描写: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长多高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不禁开怀,为这些藤蔓,为农人把我当自家人看待的那份认同。锄头压在肩上,在埂上,我走出一股豪气来。现在我真的像一个农夫了。在藤蔓前停住,选好位置,展臂、挥锄,锄头不太听使唤,朝一边移去,轻飘飘地,吃土不深。再挥上几锄,挥锄之间,你可感觉到肌肉满胀得似要把皮肤撑破,汗尽管从额角流下来,成一条小溪,越过眼帘有些刺痛。风又将它吹干,把皮肤拉紧,全身透出一股痛快淋漓的酣畅。 <BR>  原本平整的土地此刻有了翻垦的痕迹。一锄下去,那从土里长出的藤蔓连同一捧黄土一块儿从土里分开了来。藤蔓下连着的就是地瓜了。拽着蔓子一甩,泥土簌簌下落,可以真切的看见地瓜的形态了。有的大如并握的双拳,有的仅拇指粗细;有的被厚厚的泥土裹住,有的已经裂开,露出里面雪白的果肉。坐在埂上,你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了。摸一个地瓜来,藤蔓在上,顺着它小心撕去果皮,在绿的蔓、黄的土的映忖下,白的也就更白,水汪汪的,像孩童吹弹欲破的肌肤,咬一口,又嫩又甜,间或吃到一两粒沙,那感觉更原始了。这时,环视四周,你会发现自己的渺小,连山间的一棵树、一把草都不如。你也会发现自己很伟大,居然可上树摘桃,可下水摸鱼,不再受各种束缚。你甚至可以把芭蕉叶扯一匹下来做成围裙,栓在腰间,像老祖宗们一样;你还可以摘几朵野花,临水自照:发是凌乱的,脸上沟壑纵横,可皮肤红红的,眼睛亮亮的。伸出手来,手上有泥,指尖有沙,手掌上还新冒出一两个老茧,可你的手突然间灵巧了,会做许多从来未曾做过的农活,比如拢草,锄地。这时,你是乡村的一员,真正自然中的一员了。 <BR>  农人吃饭的催促声从山脚传来,山下,炊烟渐淡…… <BR></FONT></P>
发表于 2005-11-4 22: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5e5ea2>通观全文,排除杨岷“吃人嘴软”嫌疑的话,这一句“埂是田间之界,也是乡人的路”堪称文眼。</FONT></P>
<><FONT color=#5e5ea2>但没说完,稍有遗憾。似应扩展一下“埂是田间之界,也是乡人的路;何尝不是人心之限呢”。</FONT></P>
<><FONT color=#5e5ea2>或者,由此而挥发开去,此文又别有一番意象、异香哦。。。</FONT></P>
<><FONT color=#5e5ea2>随笔尚未精到,杨岷仍需努力!加油。。。。</FONT></P>
发表于 2005-11-4 23: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安逸.几时去<FONT color=#5e5ea2>混撒拉走走?我怎么没有去的地方,你都去了?</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11: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几时能多去一些地方就好了!</P>
<>韩非所说的极是。我只想反映生活的原态。原来的稿子写得深刻一些,后面我修改了一下,有的时候刻意反倒破坏美,那就是第一稿的缺陷,因此所有的思考、深化我都通通去掉了。</P>
发表于 2005-11-5 14: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生活,或者说写作,有时候过于流于原创性和原生态的表达,显得有些薄了。</P>
<>随笔的高度远不是阿介所说的“诗歌中的土鸡蛋”。随笔属于散文范畴,应该是“散文浓缩出来的精华”所在。散文讲究一字一句皆无法度,但形散而意守中元,通篇一气呵成;随笔形神凝聚,字短而言长,言简而意赅,虽为无心之语,细品却余味绵长。</P>
<>换言之,诗如浓茶,入口虽苦而有裨益;散文如风,无形而气象非凡;随笔如酒,绵远醉人而不觉其烈。</P>
<>上述敷言赘语,与杨岷把盏一笑。。。。</P>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20: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说实话,我还真没搞清楚散文和随笔的区别。只是在外投稿的时候,如果思想性强一点的,就投随笔;如果纯散文,就投副刊,全是凭感觉走。听你这么一讲,看来俺还是有一定的感悟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P>
<>看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总觉得意境深远,但是只要他讲点道理或者和时代结合起来议论,立刻就觉得倒胃口,前面那么好的一副风光,他一严肃就让人好笑,可惜了。</P>
<>我的另一个观点是:笔力到什么地方就写到什么地方,太深把握不好也会把好景致糟蹋了。这是我的感受,不是非要争个输赢什么的。不过我还真喜欢接着听你聊。与你斟酒一杯,继续侃,我自泡龙井一壶,听着呢~~~~~~~</P>
发表于 2005-11-6 0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把丰老夫子都搬出来了。</P>
<>“笔力到什么地方就写到什么地方,太深把握不好也会把好景致糟蹋了”--言之有理哦。我们有时候在写字的时候,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是我们作为人这样一种需要群居才会获得安全感的高等动物的后天性,即所谓的社会性所造成的,也可以说,为了摆脱这样的后天强制性意识,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刻意地开始了一种“心灵的回归”,即追求一种文字的简朴和心灵描述的纯净性。</P>
<>面对白纸或者闪亮的电脑屏幕,我们也许能够找到那一刻切身体会到的“<FONT color=#5e5ea2>真正自然中的一员了</FONT>”的感觉,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看看飞舞烟尘的世界,还有这样的心致,有这样的情趣,很不易的。。。</P>
<>文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人学,既研究人,描述人,也影响人,甚至“教唆”人。自娱自乐的写字是自我精神慰藉的需要,写给大家看,渴望的是被人认可的需要。。。</P>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是第一安全?还是第一认可?</P>
<>我认可你流畅的文笔,真的朴素而简约的风格,如青青山林之风,脆生生扑面而来,清新,有阅读的喜悦和平和宁静。</P>
<>我认为阐发另外一种意向,是一直以来陷于一些所谓的理性沉重思想与思考的恶行恶习。。。。呵呵,别介意。。。。</P>
发表于 2005-11-6 00: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两个在讨论学术啊.佩服.希望这种风气得到坚持.
发表于 2005-11-6 12: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门弄笔而已,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5: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论着玩儿而已。你也加入进来?要酒还是要茶?</P>
<>说到文字,我想<FONT color=#ff0000>“面对白纸或者闪亮的电脑屏幕,我们也许能够找到那一刻切身体会到的“真正自然中的一员了”的感觉,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看看飞舞烟尘的世界,还有这样的心致,有这样的情趣,很不易的。。。”</FONT><FONT color=#000000>你说到了我们共同的感受,很多喜欢弄文字的人好象都能体会到这样的情趣,这是上天对我们的补偿吧。我喜欢早上起来写东西,特别是游记类的文章,虽然是头脑在想,手在写,可是却好象又一次回到那样的景物之中,再一次受到陶冶,写完心灵舒畅~~~~~~~~~</FONT></P>
<>这是自娱自乐。</P>
<>到底要不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想真正写文字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史铁生写了一部小说《务虚笔记》,创作出来,认可的人不多,我想虽然写的时候一开始他认为是为自己写,写出来效果如果不佳他也定会失望。谁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别人的赞同,不是吗?这只是很简单的一步而已。若再往下,想追求社会效益,或者再追求一点别的什么,认同感将会大增。</P>
<>我们的这些想法要是拿给鲁迅老先生看,他大概直摇头。文学就仅仅停在这儿?太小儿科了吧?它还应该是战斗的武器,唤醒大众良知的武器,与他比较我们就只能汗颜了。</P>
<>谢韩非对我的文字的评论。能得到认可很高兴,不过我也知道我的笔力还不够,没能把其中的精髓写出来。唉,自己承认不足总比别人说好象容易一点哈。(:)~~~~)</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57 , Processed in 0.0438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