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62|回复: 12

[原创]余秋雨污辱了作家这个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5 09: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class="articleContent" id="articleBody">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余秋雨污辱了作家这个词</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文/白鹤林</p>
<p align="center">&nbsp;<wbr></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今天,在“中国艺术批评”网看到叶楚华先生《不准余秋雨继续污辱中国人》一文,非常赞同他的引证和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一文不仅常识错误频出,而且极端的个人武断,最终是他自己在污辱中国人。同时我想到,余秋雨这么多年一直以作家或者散文家的身份到处胡言乱语并出尽风头,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在污辱或者败坏作家这个词,这个群体,因为他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作家,顶多是一个教科书知识或者作文的玩弄者。</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稍微读过他几篇文章的人不难发现,余秋雨写的很多所谓散文,无非要么是在搬弄我们传统知识库里面的公共资源,要么就是把自己的游历日记不管好坏的泛滥散播。之所以这样顺利,仅仅是他利用了一些资源优势和自己的公共身份。多年前余秋雨正“红”的时候,我还读过两篇他写的东西,结果读到《文化苦旅》中一篇写都江堰的游记《都江堰》时发现,那个水平简直大失所望,顶多是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先不说文学性,即使是文采或者可读性,连现在的青春作家都不如。大家如若不信,不妨在网上搜来一读。</p>
<p>&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wbr>余老师当年出道“文坛”,也纯粹是因为一位在出版社做编辑的邻居的偶然发现、照顾和极力“培养”,现在想来这位出版社的编辑真是做了一件善意的坏事。因为如果余老师这样的作文都可以称其为文学的话,我们中国所有的中文教师都可以是作家了,所有的学者们都可以不研究学问,而去搞所谓的写作来赚钱骗人了。余秋雨的所谓写作,实际上更深层次地蒙蔽了读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因为余老师根本就对真实的当代文学一窍不通。用一句通行的话来说:余秋雨根本就不在场——不在当下中国文学的场!</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同样在“中国艺术批评”网,在《余秋雨: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的“相关文章列表”下,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一篇谈论中国诗歌的文章《诗人是什么》。该文满篇尽是古诗古人(这些谁人不知不晓?还需要他来布道?),可见他对现代诗歌可谓不懂,即使作为文学读者都是缺场的,还不说作为一个当代作家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阅读前提。因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新诗的演变与发展史,连新诗或者说现代诗都不懂,都不能谈,都不敢谈的“作家”,能称为作家吗?</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在引发讨论的余秋雨《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一文中,笔者发现,余秋雨先生一面积极表明自己的民间立场——“我是一个无职无权的独立文化人,居无定所,不交权贵,连作家协会和文联也没有参与”,另外一方面却始终以一副主流权威的面孔在强势发言,不容他声。他的这一出发点或论调,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是爱国的,因为我们要维护一个面子,就须要这样做这样说。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自己给人以把柄?</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最后笔者想说,面对灾难,每一个中国人的伤痛和心情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尽一份自己的力。而面对质疑或者批评的声音,我们一方面都要冷静客观的去伪存真,另外一方面更要反思和改进。我想,这才是有益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有益于我们的进步与发展的。而从新文化运动或者说鲁迅精神以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文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尤其需要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仅这一点,余秋雨就还需要好好学习啊!</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2009.5.23于绵阳</p>
<p>&nbsp;<wbr></p>
<p><strong>附——</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6px">不准余秋雨继续污辱中国人</font></strong></p>
<p align="center">文/叶楚华</p>
<p align="center">&nbsp;<wbr></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余含泪大师也老大不小了,却依然耐不住寂寞,今天,一篇《不准继续污辱中国人》的雄文,从香港的土地上送回大陆后,虽没能做到“全场肃静,掌声不断,没有一个人离开”,但就事论理,它确实让邓玉娇抗暴事件以来一直灰头灰脑的左愤,集体找回了意淫的温暖,只要看看它们在余大师博客里的一片加油之声,就知道,余含泪又赢了。<br/>  大师这么爱护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是P民,当然有责任和义务一路拜读下去,只见余大师形容世界各国在地震后都没有抹黑中国时,是这样表述的:“美国没有人这样说,法国没有人这样说,日本没有人这样说,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br/>  好一个“连台湾也没有人这样说”!堂堂中华同胞——台湾人,在余长老眼里,原来既不如美国人,不如法国人,连日本人也不如!试问余大师,这究意是谁在污辱中国人!?<br/>  余长老接着在论证地震是“天灾”不是“人祸”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这正像,日本人来侵略中国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的管理也有很多问题。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总不能说,日本人侵略的‘主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br/>  莫非在大师眼里,日本侵略中国竟是“天灾”?我真想知道,为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天灾”而前赴后继、英勇捐躯的民族先烈们,倘若在天有灵,会不会也“真正愤怒了”?<br/>  余大师在作品里气势如虹地表白:“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全世界都承认,中国政府、中国军队、中国警察、中国医生的表现,堪称优秀。全世界都承认了,唯独几个中国人彻底否认,我真不知道该把你们叫成什么!”<br/>  敢问大师,你就代表“全世界”?又,什么叫“彻底否认”?如果有人说你余秋雨的屁股上长了一个痣,不好看,那是不是“彻底否认”你余秋雨?<br/>  余大师借它人之口说:“猛烈抨击”他的人“一定是大陆文人,因为口气、文风只能是大陆的。”以此顺势推出:“你作为中国人的良心放到哪里去了?”<br/>  稍想一下,也不在情理之中:是不是外国人就可“猛烈抨击”余大师?是不是“作为中国人”就连批评余大师的资格也失去了?<br/>  余大师断言那些抨击自己的人:“我可以断定,这些人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br/>  这却肯定未必。以本人为证,我也是一个看到“余秋雨”就头痛的人,但汶川地震后我捐了款,我默了哀,我还献过血。盗用大师版权,我这里也“可以断定”:只有那些自己本身邪恶的人,才总是喜欢把别人同样想为一团漆黑。<br/>  号称“文化大师”的余秋雨,在文章中竟然宣称“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湮灭的古文明”,难道希腊文明湮灭了?印度文明也湮灭了?<br/>  当然,余大师算得上是个实在人,他坦白地承认:“我年岁已经不轻,早已无所畏惧。”但中国人不能都这样无所畏惧,中国人的路还长,所以这些中国人既畏惧天灾,更畏惧人祸,所以他们才会把问题说出来,警示后人,从而让后来的中国人不再重复他们曾经的悲剧与伤痛,对这样的中国人,余大师,请你也不要继续污辱他们!</p>
<p><strong>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艺术批评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strong><a href="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820"><strong>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820</strong></a></p></div><!--   -->
发表于 2009-5-26 2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p>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文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尤其需要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p>
<p>欣赏~问好白鹤林~</p>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09: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图书拥百城</i>在2009-5-26 20:57:07的发言:</b><br/>
<p>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或者文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尤其需要的是直面现实的勇气。</p>
<p>欣赏~问好白鹤林~</p></div>兄弟好!欢迎多来艺术批评。
发表于 2009-5-27 1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兄不必生气,那麻批娃儿是个娱乐明星
 楼主| 发表于 2009-5-30 09: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游太平</i>在2009-5-27 10:18:34的发言:</b><br/>白兄不必生气,那麻批娃儿是个娱乐明星 </div>
<p>哈哈!游兄好。</p>
发表于 2009-6-1 20: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p>
<div style="DISPLAY: inline"><b id="t_557585750100dfla">鸡,余秋雨,厕所</b></div></p>
<div style="DISPLAY: inline"><strong>
<div class="articleContent" id="articleBody">
<p><span>归园主人:<a href="http://blog.sina.com.cn/yuejiananren">周墙</a></span></p>
<p>归园食谱上最奢靡的菜是土鸡,村子里农家放养满地检食虫草的那种,落入厨娘小金的手中,鸡汤炖的那个清,香。吃多了嘴巴自然变刁,我要求管家小李下次改吃土公鸡。接连二三次去归园,小李说买不到土公鸡,哈,买的到母鸡却买不到公鸡,母鸡还能下蛋,公鸡除了搞母鸡之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做烧鸡公。我知道买不到是借口,却不便批评,传出去说归园主人因吃不到公鸡而骂人有失颜面,前不久还和老丁温习杜月笙的三碗面理论——脸面,场面,体面。第一碗面万万丢不得。</p>
<p>&nbsp;<wbr><wbr></p>
<p>昨天电告小李,端午的中午我们两口子和张尧要去归园陪芦苇过节,芦苇猫在归园写剧本一周有余,足不出园,堪比劳模。我正欲作炖个母鸡慰劳之类的交代,小李兴奋的宣告已买到公鸡云云,我咽口水,挂电话。</p>
<p>&nbsp;<wbr><wbr></p>
<p>厨娘小金烹的烧鸡公深得徽菜三味,那硕大鸡冠,摆上桌即被我锁定目标,入口的享受自是不可言说。特别上了苋菜,当地风俗不吃粽子也得吃苋菜,原因待考证后发表。</p>
<p>&nbsp;<wbr><wbr></p>
<p>饭后,我们在“四十二狻猊谢”清谈,内容散漫随性,从收藏到绘画,其中谈到石鲁,黄永玉,齐白石和刚死的黄苗子,活着的余秋雨。芦苇说:“余秋雨早先被文学圈唾弃,如今被老百姓责骂,你们知道吗,‘秋雨含泪’用不了多久将成为成语。”我不关注余秋雨久矣,连漠视的心都没有。芦苇又说:“余秋雨是软体动物,依附力超强,可以成功依附不同时代的体制,属于无骨文人。”</p>
<p>&nbsp;<wbr><wbr></p>
<p>零点后,必须是零点后。我百度了“秋雨含泪”,可了不得,人家已然是成语鸟。瞧:</p>
<p>&nbsp;<wbr><wbr>&nbsp;<wbr><wbr>&nbsp;<wbr><wbr> 【秋雨含泪】</p>
<p>&nbsp;<wbr><wbr>&nbsp;<wbr><wbr>&nbsp;<wbr><wbr> <b>解释:</b>秋天的雨水里面含着泪水。秋雨本已肃杀,含泪更显冷酷,寓意帮闲文人阶级不顾平民百姓的疾苦粉饰太平。<br/></p>
<p>  <b>引申义:</b>2008年6月,中国文人余秋雨“含泪劝告灾民”。痛斥灾民要求查清豆腐渣工程的正义行动。而在四川大地震中,成千上万的学生因校园迅速倒塌而丧生。“秋雨含泪”被引申为假惺惺的鳄鱼的眼泪。<br/></p>
<p>  <b>引申义</b>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雨含泪”可引申为面临大的困难时。我们要冷静先抓住“重点”解决。要重“大局”。再解决别的困难。<br/></p>
<p>  <b>例句:</b>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躁!要有秋雨含泪的冷静。<br/></p>
<p>  <b>例句:</b>我真的想帮助灾民做点事,不然,岂不成了秋雨含泪了?</p>
<p>&nbsp;<wbr><wbr></p>
<p>去年在望京黄珂家蹭饭,嗷嗷待哺的群众散落在他家各个角落,打开电视,正放央视“青歌赛”余秋雨点评的镜头,有客笑指秋雨说:“CCTVS是夜场,参赛选手是小姐,余秋雨是大茶壶,观众是瞟客,喜欢就去看,就花钱投票捧场,不喜欢就换台,就关了丫的。”我当即抗议,余秋雨绝不能是大茶壶,他不够凶悍,那小体格只配吆喝跑堂。</p>
<p>清明其间,我与王寅和东方卫视的小林在归园吃饭,遇到一广东客人坐在“静寄轩”的栏杆上读《借我一生》,于是开聊余秋雨,王寅爆料,多年前《南方周末》欲刊登余秋雨的文革轶事,得知消息,余秋雨致电编辑部,以命要挟,称如故事见报,他将跳楼自杀。故事如期见报,余秋雨没有跳楼,只是改行跳梁,且时常跳到公共媒体,大有越跳越欢之势。</p>
<p>无他,余秋雨更讲究罢了,可他的讲究也为人诟病。譬如你是乡下人,在上海街头路遇秋雨,问他厕所在哪?秋雨先生会操着海派普通话告诉你:你要找的厕所嘛,名称很多的,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叫茅房,文雅一点叫洗手间。厕所也有外文名字,有叫WC,有叫men'room的。那个上厕所也有很多种叫法,古代叫更衣,后来叫解手,现代叫方便,叫如厕,叫出恭,上洗手间。粗俗的叫大便小便。还有管小便叫唱歌,一个人小便是泉水叮咚响,一群人小便是黄河大合唱------。</p>
<p>憋死你余秋雨也不说,左转弯就是厕所。</p>
<p>&nbsp;<wbr><wbr></p>
<p>2008年我决心离开生活十几年的上海,迁居北京。或问我去的理由,答曰:上海已沦落为傻逼的乐土。杨佳事件余悸犹在,接着上演余秋雨挂牌大师的闹剧,上海人爱看滑稽戏,便有许多帮凶和帮闲你方唱罢我登场,唱着唱着上海成了滑稽的代名词,开埠以来的脸面全让他们丢尽了。若不嫌麻烦,老子户口早迁出这座衰城。</p>
<p>&nbsp;<wbr><wbr></p>
<p>一天,某领导说邀请余秋雨马兰伉俪来归园,我正经告诉他,马兰进来,余秋雨园子外伺候。领导大囧?我说,马兰进来尚能唱黄梅小调,余秋雨能干嘛?学狗叫?归园哪条狗叫的都比他真实。</p>
<p>&nbsp;<wbr><wbr></p>
<p>不写了,再写下去鸡冠的美味都会败掉。恶心之后必须漱口,恰巧收到老丁短信诗一首,权作漱口之用。</p>
<p>《14行&nbsp;<wbr><wbr> 再再致端午》</p>
<p>面对菖蒲莽莽</p>
<p>思想再次雕刻思想</p>
<p>阳光用阳光的刃</p>
<p>雕刻菖蒲之叶的种种摇曳</p>
<p>摇曳之叶以叶影的种种迷离</p>
<p>雕刻</p>
<p>&nbsp;<wbr><wbr>&nbsp;<wbr><wbr>&nbsp;<wbr><wbr>&nbsp;<wbr><wbr> 阳光</p>
<p>艾草的味道</p>
<p>雄黄的味道</p>
<p>在端午的大海上无处可藏</p></div><!--   --></strong></div>
 楼主| 发表于 2009-6-2 13: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厮好玩的事情还真不少啊!</p>
发表于 2009-12-2 16: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句通行的话来说:余秋雨根本就不在场——不在当下中国文学的场!

这种话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发表于 2009-12-2 16: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娱乐明星余秋雨。所著之浩瀚大文如我等撰写房产软文一般无耻至极。
发表于 2009-12-30 11: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揭露更多的文坛真相 要成为一种真正的声音 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说真话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13 , Processed in 0.0416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