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54|回复: 0

《涓涓细流的汇合》 记上海文学论坛笔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5 13: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ffffff">。</font>&nbsp;&nbsp;&nbsp;在青浦,车缓行于山深支路笔直的窄道上。窗外一派江南乡村景色,农田、池塘、零散的院落,和远处小型加工厂揉杂,在暮春散发出淡淡的寡味。期待的100号门牌,迟迟未显,司机和我对目的地是否在前方,开始新一轮的置疑。忽然间,上海作家协会等字眼,怦然映入眼帘,我如释重负地与出租车司机结算。此时,座落在马路左边的大院里,一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也朝车的方向走来。大约七八个男女掺拌的人群里,有一位留着披肩短发的女士,微笑着向我走近,你是:陈——,我仿佛地下工作者对暗号似的,接着报出自己的网名:依达,然后我们都会心地笑了。这是上海文学杂志论坛一次笔会的文友们,大家很轻松地报着各自的网名,互致问候,握握手。有人热情地说,“编辑部的张老师在201室,你去吧,他会安排的。”</p>
<p>&nbsp; </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进大院抬头,望着左右两边各有双排平房,一个挑高约四米的回廊,将四座互为独立的房子,在中庭的三个周边,形成U字状的连接,这在江南梅雨季节,会是很贴心的结构。随着房门的敞开,一位很精神的中年男子站在屋里,这应是张老师了。我一面自我介绍,一面打量着他。这位论坛管理员,显得十分精神,有一种大多数南方男性所具的温和与细腻。 我在哪个房间呢?说完用手把包从左肩换到右肩,好像它颇具份量似的。张老师起身,和我一起朝外走,去管理员处取钥匙的途中,我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午饭时,大伙的交谈稍微深入一些。饭桌上,身子微微前倾,我向对面的两位文友发问,下一步打算写某方面题材的东西,这样的内容会有人感兴趣吗?我显然有着文坛新人不自信的特征。其中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坦诚地说,我感觉恐怕兴趣不会大。另一位稍加思索,说道:关键不在题材,而在怎样去写。席间张老师告诉大家,房间内应该能上网,如有困难,可找文友中的电脑专家——小刘。当然,也可以去电脑房上网,在线阅读下午笔会将要讨论的三篇小说。</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电脑房里,大部分位置已有人了。选妥一个空位,我便开始阅读两篇小说,另一篇是我写的,多次反反复复的修改,那些文字,仿佛获得了生命力,已印在脑海里。这两篇小说以前没仔细读过,现在潜心的阅读,竟带来一阵阵喜出望外的快感。同时一个念头,也忽闪而过:相比之下自己那篇有些逊色。一面仔细读,我一面作记录,把对作品方方面面的感触与个人见解,依次记录下来。</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笔会下午三时开始,在张老师的主持下。参与者按照名单的顺序,首先开始自我介绍。每个网名都对应着真实姓名与手机号码,一次从虚拟到现实世界的转换,为着共同的文学爱好,于瞬间达成,在真切与亲和的氛围里。介绍的内容,偶尔也自愿性的涉及,是否正处择友阶段,以及与上海文学论坛的渊源,大家是如何来此平台的。一位网名为燕子的文友,几年前参加过张老师主讲的文学培训班,受他人格魅力的感召,就来了。有些文友是经朋友介绍,有些,比如我,则是带着诗歌与小说习作,慕名投奔而来的。自我介绍后,我忽然又想起什么非说不可的事,于是从最后一排,用富有穿透力的嗓音,煞有介事地大呼:哎——,我忘了重要的内容,当时《戒指》没有写完,我把已经写的部分发过来,很快便收到论坛管理员千里光的站内短信,千里光其实是张老师的网名,他询问我的写作经历,这种关切,本身就辐射着一种鼓励与鞭策,接着我向他致谢。此时前排的文友由衷地说,张老师对谁都是这样!这时,编辑部的徐老师和小林也来到笔会现场。</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稍后,大家选择先从《戒指》开刀。我对小说的写作过程作了简短的介绍;这篇处女作,基于对真实事件的挖掘,小说描写一枚失而复得的戒指,在寻找过程中女主人的心理活动。同时我也将在其它论坛收集的批评意见,做了一个坦诚的交待。文友们没有踟蹰,几乎每个人都畅谈了对小说的看法。我原本担心,小说过分凸现了阶层感,似乎并不是问题。其中‘搜身’的细节,甚至被一位编辑视为‘亮点’。批评的焦点,大致从故事铺排得拖沓,语言欠凝练,情节缺乏跌宕起伏的戏剧色彩以及作者未能从真实所见中抽离,对原材料运用小说的手法和技巧予以必要的构置和升华。文友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对小说文本理解的多样性,以及情节另加变幻与拓展的可能性,其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大家对作者第一次写小说的探索,也赋予充分地肯定。两位想写小说,尚未动笔的文友通过讨论,甚至感觉迈出第一步,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困难,居然感受蠢蠢欲动的冲动。一个半小时的热议后,我对如何进一步修改,渐渐明朗起来。</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饭后,我们开始讨论澜子的小说《一夜之后》。不一会,我中午预读时的喜爱,被印证为一种‘群众现象’。小说以律师事务所新来的阿姨为主人公,通过她在下岗、离异和独自肩负身患重疾儿子所担当的巨大心理与金钱的压力下,在一个精英和白领云集的工作场所,如何一面从她的角度去适应、迎合,一面又期待小小的被关注甚至幻想着一次‘抛头露面’,为此她破费添衣,暗自勤奋练习,然而这个机会未曾惠顾她。终于,这种被忽略被遗忘超越了她承受力的底线,她终于萌发掌握自己命运的念头,敢于发怒和放肆地宣泄了。然而,当她重新面对生死难卜的儿子,重新回到生活的底层,她最终还是甘愿软弱无奈地生活下去,并被命运继续把持。几乎每一位文友,都由衷地表达了对小说的喜爱,几位文友在讨论的过程中,迫不及待地把誉美之词直接发在论坛帖中。一时间,大家在现实与虚拟世界双向交错地交流着,乐不堪言。当然,再好的习作,你真想挥舞砍刀,还是不难找到落点。文友们也针对小说题为:一夜之后;而文中似对工作交接、日常习惯、派对等前奏的铺排过于着笔。相对而言,对所谓关键的‘一夜’里,女主人心理活动与转折的刻画,则稍显薄弱。同时也有文友,对小说个别处的语言,提出具体似可打磨之处。此时编辑部徐老师,针对文学初习者宜有的薄弱环节,比如对话场景描绘的老写法,情节设置的平淡无味,令人读首知尾的老套路等,提出警醒并推荐了郭文斌的《剪刀》等几个作品。</p><br/>
<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font face="Verdana">一篇小说是苇子的《乡村电影与失踪事件》,相对而言,它在三篇中最具文学性。苇子作为一位有着农村生长经历,通过努力跻身于上海这样大都市的年轻人,在现今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代表性。他习文七八年间,起初并不顺,用他的话来说是‘屡屡受挫’,但这显然已成为‘历史’。近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刊物开始发表小说,其中一些也颇获赞誉。这篇《乡村电影与失踪事件》,以农村少女在精神生活匮乏年代,对好不容易看见的电影中男主角,产生了恋慕之情,也就是‘铁杆粉丝’吧。为得到‘那个人’一张肖像,甚至被人摸了少女之身。不足九千字的小说里,呈现了相对纷繁的人物群。从一位‘前科犯’利用女主人公之一四杏对电影的痴迷,把她误导至那晚并没有放电影的邻村,致使她神秘失踪。十天后警察入村调查,引入第二女主人公田苗,本为四杏的闺中密友,也同为‘那个人’的粉丝。之后的故事在表哥——五巴子,刘秋子——录像厅老板与两个女子之间展开,以田苗怀孕,四杏出走失踪及警察的调查而推进。结局则可被理解为,一位农村女子的‘壮举’,追随心灵的呼唤。对于这篇小说,文友们似乎难以‘鸡蛋里挑骨头’,于是我率先充‘恶’,在肯定了值得肯定之处后,指出小说推进得有些过于扑朔迷离,读者时感难以进入等。之后其他文友们也谈及,两个女主人公:四杏与田苗,似有可重叠部分等。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上海文学编辑部的张老师、徐老师、小林老师,都对作品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中肯而富鼓励意味的意见。这对文友们,实在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用已在不少刊物发表过作品,习文几年的陕西汉子文友——王文东的一句很贴切的话来形容;大家深感找到‘组织’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讨论会后文友们先后施展才艺。徐老师以通透的民美声,一曲高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之后,又和鹤雨对唱了《敖包相会》。白丝线演唱昆剧《牡丹亭》中的小生选段。肖今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她可爱而极富个性的女儿皮皮唱了几首歌,并因演唱中对不同调式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深受大家喜爱。</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时值三八妇女节,文友们去游江南古镇锦溪,阳光绚烂,春意盎然。</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p>
<p><font face="Verdana">&nbsp;&nbsp;&nbsp;&nbsp;&nbsp; 归途苇子对我说,已参加过不少跨省的笔会,这次收获最大。我内心则充满对上海作协、上海文学编辑部的感激之情,充满结识了生气勃发,能进行有质量文学交流的文友们,一种由衷的欣喜。我仿佛感觉:在这座城市文学的入海处,那依稀可辨散落着的滩涂,此刻,涓涓细流先是湍湍地流来、相迎、融合中蓦然壮大,幡然一跃掀起浪花再倾注着莫大喜悦地去拥抱辽阔的海。终将,这里会是一派气象万千文学的汪洋。</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lt;完&g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5 20:32:44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56 , Processed in 0.0319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