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90|回复: 3

流放地新年第一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8 17: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年流放地第一件喜事:川美/聂文静/马永生(马知遥)/马永波译著出版
<p>
<><BR>经典游记译丛(10卷,策划主编 马永波/李相玲)</P>
<>〈清新的原野·冬日阳光〉(约翰·巴勒斯著/川美  张念群译,鹭江)<BR>〈法兰西之旅〉(亨利·詹姆斯著/马永波  马永生译,鹭江)</P>
<><BR>金海豚经典译丛(38卷,策划马永波)<BR>〈野生动物的故事〉(赛顿著/聂文静译,哈尔滨)</P>
<>相关封面:<BR>http://211.100.16.156/dangdang.dll?catalog=100&amp;key=%BE%AD%B5%E4%D3%CE%BC%C7%D2%EB%B4%D4&amp;showall=0&amp;mode=11&amp;submit.x=25&amp;submit.y=15</P>
<p>
<p>
<p>
<><BR>经典游记的文案(10本)</P>
<p>
<>1.《北美游记》(North America)<BR>[英]安东尼·特罗洛普  著<BR>刘俊平  译</P>
<>作者简介:<BR>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1815-1882)一生著有四十七部长篇小说。特罗洛普早年历经坎坷,其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黑暗的社会现象闻名于世,包含有较多的政治因素。《典狱长》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作品描绘了各阶层的人物形象,语言简洁,但隐含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在《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斯卡伯勒的婚约》等后期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P>
<>内容简介:<BR>    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于1861-1862年游览了美国和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作者通过自己的游历见闻和切身感受,用一个英国人的目光和思想深入全面地描绘了19世纪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宗教和习俗等各个领域生动鲜明的生活景象。当时正值美国南北内战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对所有这些领域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也使得这位英国游客在美国的经历别有一番感受,从而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美国当时的社会风情画卷。</P>
<><BR>2.《通向罗马之路》(The Path to Rome)<BR>[英]希拉瑞·勃洛克  著<BR>王了因  译</P>
<>作者简介:</P>
<P>希拉瑞·勃洛克(1870-1953),英国记者、政论家、作家,出生在巴黎近郊一个高级律师家庭。两岁时举家迁往英格兰,中学毕业后在法国军队服役。1892年返回英格兰,进入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学习。毕业后到美国游历,出版韵文集《坏孩子的野兽之书》(1896)、《十四行诗集》(1896)。1902年回到英国后与萧伯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交好,开始进入报界和政界,曾被选为英国国会下院议员。出版《通向罗马之路》(1902)、小说《克拉特八克先生的选举》(1908)、《柜中之变》(1909)、《人猿与公牛》(1910)、历史学著作《法国大革命》(1911)、《英格兰史》(1915)等。一战爆发后竭力鼓动英国参战,作为战地记者往来于西线与后方,发表了大量战况报道。战后陆续出版了《罗马天主教》、《欧洲与信仰》(1920),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奥里佛·克伦威尔》(1927)、《詹姆士二世》(1928)、《拿破仑》(1932)、《查理二世》(1940)。1942年中风,1953年去世。</P>
<P><BR>内容简介</P>
<P>《通向罗马之路》初版于1902年,是作者希拉瑞·勃洛克根据自己前一年夏季从图尔出发,徒步前往罗马朝圣的经历而记录的心路历程。当作者结束他在美国的游历,回到法国探望他小时生活的城镇和当地修葺一新的教堂时,宗教热忱受到触动,遂发誓要徒步前往罗马朝拜:“我要从自己服兵役的地方出发,一路行走,不乘任何带轮子的车;我要在露天野外过夜,每日行三十英里;我要每日清晨望弥撒,我要在圣彼得和圣保罗的宴席上享受大教堂的崇高弥撒。 ”<BR>大多数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是勃洛克最出色的作品,希拉瑞·勃洛克的传记作者罗伯特·斯别尔特声称:“这本书给勃洛克带来了声誉,这本书比他其他的书更让人爱不释手,引人深思……这本书是经典之作,远远不是一本单纯的游记。” G.K. 切斯特顿认为:“通向罗马之路是真实而淳朴的灵魂的喜悦;是一个知识分子丰富多彩的内心思考”,“这条路是寻找之路,带读者一路走进自己内心,再走出内心的小我;这条路又是发现之路,甜蜜的家园与苦涩的流放之所,交缠扭结,在神秘的冥想中盘旋起舞。”</P>
<p>
<P>3.《清新的原野·冬日阳光》(fresh fields/winter sunshine)<BR>[美]约翰·巴勒斯  著<BR>于颖俐  张念群  译</P>
<P><BR>作者简介</P>
<P>约翰·巴勒斯(1837-1921),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巴勒斯一生的著作有二十多部,多以描写自然、尤其是鸟类为主。其中包括自然散文集《延龄草》(1871)、《冬日阳光》(1875)、《鸟与诗人》(1877),等等。他笔下的风景多是人们熟悉和可以接近的农场、院落里的景色:森林、原野、鸟儿和动物,因此令人感到格外亲切。惠特曼称赞他“掌握了一种不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的成功艺术”。同时,巴勒斯又是一位旅行家,太平洋沿岸、印度、欧洲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都留下了他漫游的足迹,他以简朴而优美的文字记录下了旅行中观察到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约翰·巴勒斯被誉为“美国乡村的圣人”和“走向大自然的向导”。</P>
<P>内容简介</P>
<P><BR>《清新的原野·冬日阳光》是作者游历英国的旅行笔记。1883年5月,约翰·巴勒斯来到大西洋彼岸,仿佛带着某种使命一样,几乎漫游了整个大不列颠岛。他探寻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田野、森林、湖泊,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他寻访乡野,用眼睛和耳朵敏锐地捕捉着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声音,森林、草地、山谷、溪流、羊群、野花、会唱歌的小鸟、精灵般的昆虫和小动物,他对这些事物痴迷地观察,悉心地体验,微妙地领悟,几近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以优美的文字和诗性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它们描述下来。他寻访放牧、割草或耕作的农夫,以欣赏的眼光赞美他们的劳动。他叩访那片岛屿上最伟大的作家和诗人,那片土地上的灵魂和精神象征——卡莱尔、华兹华斯,怀着虔敬之心两度拜访卡莱尔的故乡,参观其家族在乡间的墓地及其在伦敦的故居,研究他的历史、精神世界和孤独的心路历程。</P>
<p>
<P>4.《日本魅影》(Glimpses of Unfamiliar Japan)<BR>[日本]小泉八云  著<BR>邵文实  译</P>
<P><BR>作者简介</P>
<P>小泉八云(1850-1904),原名拉夫卡迪沃·赫恩,著名作家、翻译家、教师。原为英国人,生于希腊,长于柏林,学于英法,1869年赴美,1887年作为纽约哈泼兄弟出版公司的特约撰稿人前往法属西印度群岛。1890年被派往日本,同年娶日本妻子。1895年加入日本国籍并正式采用小泉八云的名字。此后先后担任过东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1904年逝世于东京。早期著有《在法属西印度的两年》、《异乡文学拾零》、《中国鬼怪故事》等。抵日后,撰文向西方介绍陌生的日本,写有《异国生活与回顾》、《日本魅影》、《日本杂记》等,详细介绍日本风俗、宗教和文学。其代表作《日本魅影》,向西方介绍了日本的奇闻异事,在国际上反响很大,在文学上享有很高地位。我国翻译出版的他的著作有《小泉八云散文集》、《日本与日本人》等。</P>
<p>
<P>内容简介</P>
<P>本书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但与一般西方人怀着猎奇心理看东方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来俯瞰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于西方的日本生活,而是以赞赏甚至仰慕的眼光,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轻松有趣的内容底下,蕴含着对一个民族及其文明的性格的考察,并对东西方不同思想理念做出感性的对比和评判。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关于日本的《聊斋志异》,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P>
<p>
<P>5.《美国手记》(American Notes)<BR>[英]查尔斯·狄更斯  著<BR>刘晓媛  译</P>
<P>作者简介</P>
<P>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艰难时代》,《双城记》,《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P>
<P>内容简介</P>
<P>从1842年1月初到6月底,狄更斯携同夫人及几位朋友在美国进行了一次为期半年的访问,足迹所经之处既有华盛顿、纽约、费城、波士顿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有辛辛那提、哈特福德、伍斯特、西点等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一些小城镇。他将当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进这本游记中,这本游记是考察19世纪美国社会风土人情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P>
<P>6.《从大海到大海》(From Sea to Sea)<BR>[英]拉迪亚德·吉卜林   著<BR>陈玉立  译</P>
<P>作者简介</P>
<P>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八部诗集,四部长篇小说,二十一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练,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盛赞吉卜林的作品,“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像、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他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P>
<P><BR>内容简介</P>
<P>吉卜林出生、成长于印度,生活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二十四岁的那年,他从印度出发,开始了漫游世界的人生之旅。在东南亚的缅甸、新加坡盘桓,在香港、广州留下匆匆足迹后到达日本,接着横渡太平洋登上旧金山海岸,游历了昔日大不列颠殖民地美国。这就是他在游记《从大海到大海》给我们描述的行旅。在他优美的笔下所展示的不仅仅是19世纪亚洲风俗民情和北美洲的生活场景,不仅仅是一位欧洲绅士对于陌生世界的好奇、矜持与激情,还有他纯正英国血统、印度家园混合而成的精神世界在观照东西方不同文化实景时所引发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尤其是,他以诗人的敏感和思想家的敏锐对于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未来所做的犀利预言。</P>
<P><BR>7.《大草原之旅》(A Tour on the Prairies)<BR>[美]华盛顿·欧文  著<BR>李玉瑶  译</P>
<P>作者简介</P>
<P>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第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作家。他出身于富商家庭,其父政治上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敬重华盛顿,因而给儿子取名华盛顿。欧文曾担任美国驻英公使馆秘书;牛津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学会也向他颁发了勋章。他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1832年欧文回到美国,在纽约受到热烈欢迎。由于读者迫切需要他描写本国的生活,他曾到新开发的美国西部进行考察,写了《大草原之旅》。主要作品有《纽约外史》《见闻杂记》《睡谷传奇》《攻克格拉纳达》《阿尔罕伯拉》《华盛顿传》等。</P>
<P>内容简介</P>
<P>《大草原之旅》记录的是1832年10月到11月间欧文在美国法尔威斯特地区游历的所见所感,尤其是在大草原上狩猎野牛与野马的经历。欧文用平实、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优美的边境风光、同行旅伴的趣事以及交往过的形形色色的印第安人。在那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既生长着可爱的人、发生着美丽的事,又处处危机四伏,充满刺激的冒险,或许这就是大草原的无穷魅力所在。行旅中的善感,会让陌生的一草一木都非比寻常。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P>
<P><BR>8.《阿拉斯加的冰川》(Travels in Alaska)<BR>[美]约翰·缪尔  著<BR>胡淼  译</P>
<P>作者简介</P>
<P>爱默生生前曾列出一张“我钦佩的人”的名单,它以英国的卡莱尔为首,到约翰·缪尔结束。多年来,缪尔一直被人们称为“大自然的推销者”和“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圣人”。他以几十年跋涉于美国西部山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近十部描写自然、与自然进行心灵对话的著作。缪尔一生共记有六十本日记。他采取梭罗现场作笔记的方式,在山峦冰川中,随时笔录下他眼中的自然。四十多年后,他才将自己早期的日记整理成书。他对大自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爱。他的作品和行为教导了美国人用一种20世纪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自然。由于缪尔既带有19世纪理想主义的色彩,又有20世纪科学的精神,他的视野更为开阔,而他在实践与行动方面,也比他的先驱们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已经开始思索并着手解决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问题,因而使他在美国自然文学中占有不同凡响的地位。</P>
<P>内容简介</P>
<P>这里有湛蓝晶莹像瀑布一样的冰川,积年不化的雪山,泠泠作响的清泉,清澈湍急的小溪里挤满了银光闪闪的大麻哈鱼,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不计其数、让人既爱又恨的冰山,还有天空中闪耀着的七彩极光。更为有趣的是,这里的夏天没有黑夜,午夜十二点在室外也可以照常看书。这样的美景既非天上,也非梦中,而是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一位旅行家、环保主义者约翰·缪尔在《阿拉斯加的冰川》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是他在北美大陆的阿拉斯加历经十多年冒着生命危险亲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色。他笔下的阿拉斯加是一片净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林业和渔业资源,还有淳朴善良、坚强果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印第安人。本书不仅为有机会去阿拉斯加一游的幸福人们提供具体可靠的参考,还为那些闲暇在家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美景。</P>
<p>
<P><BR>9.《古老的卡拉布里亚》(Old Calabria)<BR>[英]诺曼·道格拉斯  著<BR>付志刚  周毅  等译</P>
<P>作者简介</P>
<P>诺曼·道格拉斯(1868-1952),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苏格兰。1894年至 1896年任职于英国驻俄国大使馆,1896年辞职后,居住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他的游记《塞壬岛》(1911)、《沙中之泉》(1912)、《古老的卡拉布里亚》(1915)等的出版,使他开始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在游记中,他用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描写当地的秀美风光,关注当地的奇闻逸事和民族生活,并提出一些散漫的、富有启迪性的思考。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南风》(1917),对快乐主义生活进行了探索,为其赢得了“地道的异教徒”、“厚颜无耻的乐事鉴赏家”等绰号。另著有自传《回顾》(1933)和《迟到的收获》(1946)等。</P>
<P><BR>内容简介</P>
<P>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曾在世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今其版图的最主要部分——意大利以其古国悠久的历史而依然感到荣耀。卡拉布里亚为意大利南部最偏僻的地区,绝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东、南、西三面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炙热的阳光和蔚蓝的海水,使其成为避暑胜地。道格拉斯曾长期在意大利定居,遍游意大利各地。本书是20世纪涉猎最广、最令人激动的冒险游记之一,作于1915年,书中他着重描述了在卡拉布里亚的旅游经历,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引经据典,从文化、地理、历史、考古等角度详实而又客观地记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喜庆、衣食住行、民族宗教、建筑风格等。该书文笔细腻、生动,大量引用书籍、典故、史实,足见作者文学造诣之深刻、史地知识之渊博。跟随作者进行一番神游,既可领略卡拉布里亚的优美风景,亦可感受灿烂的古国文明。</P>
<p>
<P>10.《法兰西之旅》(A  Little Tour In France)</P>
<P>[美]亨利·詹姆斯  著<BR>马永波  马永生  译</P>
<P>作者简介</P>
<P>亨利·詹姆斯(1843-1916),英语文学中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近代美国作家中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位,先后为伊迪丝·华顿和威廉·福克纳等所效仿。主要作品有《一个美国人》《贵妇人的画像》《波士顿人》《梅西所知道的》《未成熟的少年时代》《圣泉》和后期的三部作品《鸽翼》、《使节》和《金碗》等。</P>
<P>内容简介</P>
<P>本书为史上最伟大游记作家亨利·詹姆斯的法国印象,它将带你去到一个拥有闲适高雅生活、到处都是鉴赏家的法国。作者1882年到法国做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詹姆斯在写作这些游记时所体验到的精神意蕴,那些从观察中获得的“印象”,不仅触动了詹姆斯对他的个体生命的新的领悟,而且超越了个人的心理范围,指向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的体察和领悟。用游记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来探究自我的可能性,来探索人类在其历史中所创造的事迹的人文意义,可以说是詹姆斯作为一个作家的独特贡献。</P>
<p>
<P><BR> </P>
发表于 2006-2-8 21: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祝贺!看了封面,设计得很漂亮.
发表于 2006-2-9 16: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那边也看了,真不错!祝贺!!
发表于 2006-2-10 15: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05 , Processed in 0.0339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