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荷兰汉学家柯雷:四川是诗国中的诗国

2017-11-27 09:09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蒋蓝 阅读

柯雷与蒋蓝合影

柯雷与蒋蓝合影

嘉宾简介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荷兰鹿特丹人,1963年生。1987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此前还曾作为交换生在北京大学进修(1986-1987);先后在荷兰、中国、澳洲做过语言学、汉语习得、中国文学方面的教学、研究、评论、翻译和新闻工作。1996—1999年柯雷在莱顿大学担任汉学讲师,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该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区域研究所所长。柯雷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并将“先有诗歌,后有中国人”作为核心命题,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文本”、“语境”和“元文本”,同时从文学文本入手,将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考察共同纳入到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析中。柯雷已有多篇文章以中、英、荷文发表于各刊物,著有《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等。

采访手记

自1990年代起,柯雷在荷兰与中国之间频繁奔波,为了中国通。为探究中国当代诗歌,柯雷对诗歌、诗人、刊物等做了大量田野考察,获得了深层次的第一手资料。他与四川等地诗人渐渐熟稔,深入诗歌江湖,又尽量保持客观独立,用他者的眼光,形成了独到见解。

在当代西方汉学家里,柯雷的汉语口语水平无疑是出类拔萃的,无出其右者;即使是操一口京片子的“洋主持”加拿大人大山(本名马克·亨利·罗斯韦尔),恐怕也未必有柯雷的北京土话那么地道。他对我说,90年代他在北京的电话亭里打公用电话,他的光脑勺后排起了几个人,直到他转过身来,国人大惊:呀,这个高鼻深目的老外怎么能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呢?!

记得是2005年冬季,柯雷来到成都,我与他第一次晤面。即便事先对柯雷中文的流利程度已有所闻,谈话时还是不禁赞叹:他会用“拜码头”“老大”等说法,令我吃惊。一个外国人能把普通话说到比很多国人还“地道”的程度着实让人钦佩。也许正因有过人的语言天赋,在刚开始进入汉语世界时,柯雷没受到太大阻碍,在大学期间选修汉学,日后成为汉学家,对于柯雷而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12年倥偬倏忽,我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二楼报告厅里再次见到柯雷,他还是那副模样:54岁了,身着牛仔衬衣,外套一件夹克,配上光头,挥舞的粗大手臂上不时冒出一串青刺纹身,由此反观我们身边西装革履的教授们,显得似乎徒有架势。他的这副形象与他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吻合:热情、幽默、积极又相当严谨。

柯雷的汉语历程并不复杂:从开始接触汉学,到成为汉学家,再成为汉语当代先锋诗歌的著名学者,他是亦步亦趋,脚踏实地。他回忆说,自己14岁时,父亲有一位汉学家朋友到家来访,带来一本书《汉语自修》。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却诞生了一篇柳林。这本书成为柯雷一生的转折点:“我大致翻了翻,觉得挺喜欢那些汉字,然后就扔一边去了。但我猜想,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学汉语的念头……”

进入莱顿大学后,柯雷专修的方向是汉学,加上从小对诗歌的热爱,在学习中国历史、艺术、哲学等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柯雷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当代诗歌。1986年至1987年在北大进修期间,柯雷就曾与翻译家马高明共同编译了《荷兰现代诗选》,这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很快销售一空,那大红玫瑰色的封面,成为了很多汉语诗人的藏书记忆。几年后的1996年,柯雷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了第一本学术著作《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一晃20年过去了,柯雷的第二本中译本著作《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在国内面世。由此可见他的严谨。尽管汉语先锋诗歌早就步出了昔日的“象牙塔”或“地下”状态,成为了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柯雷的新作还是串联起读者的一种回忆:中国先锋诗歌三十余年来,就像一个中年人回首热血涌动的青春,关于中国先锋诗歌的讨论再一次以正式且厚重的方式被谈及……

今晚柯雷的学术讲座里,频频出现“文学田野考察”一词。他说,为了搜寻第一手资料,自1991年起,他背着笔记本到处访问诗人,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昆明、南京,收集中国诗歌民间刊物,对编者和作者进行深度采访。一座座城市,一个个脚步,最终汇聚成关于中国先锋诗歌丰富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搜集的上百种中国当代民间诗刊,已被莱顿大学图书馆列为“特藏图书”,享受与珍本古籍同样的待遇。他笑称,“据说这些民间诗刊现在价格高得惊人了,但我还是全部捐献给了大学图书馆……这是对于中国诗歌田野考察最有力的实证。”这些诗刊的信息也被他发布在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网站上。在这一网站上,他还特意发布了自己著作的电子版以及中国当代诗集、诗选和相关学术著作的参考书目。

发现“民间”的意义

蒋蓝(以下简称蒋):你为什么一直关注“先锋”诗歌?

柯雷:1991年我来到北京,逐渐认识了一些诗人,比如王家新等等。我的目的是收集诗歌资料,跑了很多北京的书店,发现出售的诗集很少,一般也是多人选集,少数是官方诗人的个人诗集,先锋诗人的诗集几乎没有公开销售的。但是我已经觉察到,汉语先锋诗人人数不少,他们的作品是怎么流布的呢?我开始注意到北岛等诗人的《今天》等等,原来是用刻钢板的方式油印的。也许这种古老的流布方式,就是当时先锋诗歌的真实处境与存在意义。当然,我主要是研究“20世纪的中国文学”,其实不仅限于诗歌。当然与其他文类相比,可能对诗歌了解得稍微深一些。但必须说明,对于某些阶段——比如4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代,还有文革前时代,又远没有像当代、特别是文革以后了解得那么深,所以还不敢说“内行”。笼统地说,让我联想到的一个词汇是“动荡”。

蒋:你关注的“先锋”,其实就是他们的民间性。

柯雷:诗歌江湖是相对于“官方”的“民间” ,它具有民间性。 “民间”一词也是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它在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其实它并不一定包括与“官方”的对立,在官方控制力量比较薄弱的时代,它是官方文化有效地补充;但在特殊时代,官方囊括了社会的中间层,这时候的“民间”就具有了与“官方”对立的品格。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先锋诗歌作为特色语境下的“民间生产力”的范围限定以及它的“民间立场”尺度, 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对“西方汉学”颇有看法,所以我不能代表它。我只代表我自己说话。从民间到民刊到民间诗人,这是一个民间尺度。通过民间研究就会发现,他们背后透露出来的传统多么重要!而且我发现,现当代世界的优秀诗人,大多具有一个民间化的经历过程。这是非常富有深意的一个文学现象。我有一个汉学家同行,总是要在先锋诗人作品里竭力发掘意识形态的含量,予以凸显。从大背景而言,我从不否认文学与政治的密切的关系,但是我对这样的研究持怀疑态度。诗歌包含了经济的、生存的、精神的、文化的、地缘的、传统的、他者文化的多重关系,为什么非要单单看重政治呢?!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