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复辟时期的巴黎文学

    如果说19世纪的到来带给了法国一种新的体制和新的荣耀,那么它同样带给了这个国家(特别是巴黎)一些最为优秀的文学天才。司汤达、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亚历山大·大仲马、欧仁·苏和乔治·桑都出生于1783—1804年之间。因此,在21年的时间内,多达6位杰出的经典作家出生,特别是其中3位——司汤达、巴尔扎克和雨果,都在他们的创作的时期内居于统治地位。

    1.1

    司汤达

    司汤达

    司汤达出生在离意大利边境不远的法国东南部小镇格勒诺布尔。他原名叫马里耶·亨利·贝尔,7岁时母亲去世,而他对父亲从来都没有过亲近感。1799年,他年仅16岁就离家去了巴黎。他离开的部分动机是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参加大学入学考试,部分是想逃离偏僻的成长环境。他还试图实现夙志,成为一名剧作家。

    到巴黎一年后,贝尔加入拿破仑·波拿巴的部队,他仅在军中待了几年就又回到巴黎。这位未来的作家在巴黎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贝尔是位充满热情的作家,但人们一直认为他缺乏计划,因为他着手进行的项目太多,很多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在早期的几年里,他没发表过什么有名的东西,但他这一时期写的日记在他死后出版,读来倒饶有趣味。他去参加戏剧课程,希望成为下一个莫里哀,莫里哀是他心目中伟大的文学巨人。但最终,他不是作为一个剧作家,而是作为一个小说家而成名。

    1806年,贝尔身无分文,于是又一次参军,这一次在部队中一直待到1814年拿破仑下台。当时,拿破仑的支持者们遭到法国驱逐,因此贝尔选择去意大利生活。意大利是贝尔在其参军时就已爱上的国度。181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意大利绘画史》和《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贝尔在其一生中用过150多个不同的笔名。《绘画史》中他使用了司汤达这个名字,该书小获成功,他也因此更加频繁地使用这个笔名。

    1821年,加在拿破仑追随者们身上的禁令取消,司汤达返回巴黎。这一消息来得可谓正当其时,因为司汤达因支持一场地下政治运动而遭到意大利驱逐。回到巴黎后,司汤达恢复了作家的生活方式,尽管他此时还不能算是个成功的作家。他待在咖啡馆,参加沙龙,写日记,不断创作。1821年他出版了《拉辛与莎士比亚》,该书可以看作浪漫主义的宣言。1822年,他发表了一本半自传体的书《论爱情》,为其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在沙龙里,他因睿智和不同寻常的思想而出名,他的某些关于政治和爱情的观点对当时的时代来说十分超前。

    19世纪20年代后期,司汤达住在黎塞留路61号,这使得他与自己的偶像更加接近,因为莫里哀曾经在同一条街道上的40号住过,1673年演出猝死后遗体也是从那里运走的。司汤达的作品开始更为频繁地发表,其中包括一本作曲家焦阿基诺·罗西尼的传记和一本他自己的罗马游记。司汤达在黎塞留路61号居住期间,写出了代表作《红与黑》。小说于1830年出版,讲述了一个木匠的儿子的故事:他到巴黎,以逃避自己偏狭的成长环境——所以说小说具有自传的意味,尽管它的依据是对安托万·贝尔泰犯罪生涯的记述。司汤达可能在当时一份刊登法律审判的报纸《法院公报》上看到过相关记述。

    1.2

    大仲马和小仲马

    大仲马和小仲马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围绕圣母院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那么《铁面人》则是围绕巴士底狱创作出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虽然那个神秘人物的存在是事实,但大仲马的小说却纯属虚构。大仲马的小说依据显然是伏尔泰臆造的一个流言,说那个人实际上就是国王路易十四的哥哥。这个故事虽没什么证据支撑,但的确是写小说的绝佳材料。

    大仲马写了很多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传奇小说,他的作品通过书籍和电影两种形式存活下来,一直走进21世纪。他最著名的两部作品《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都成功地将事实融入小说。当时大仲马以其对事实随心所欲的运用而闻名,人们知道他善于借用事实——甚至是从其他作家那里借用,然后把它们变成浪漫读物。比如《一个年轻人的历险》是英国作家爱德华·约翰·特劳内的作品,但是大仲马把作品用法语写成,据为己有。

    大仲马1802年出生在距巴黎约50英里的皮卡第,1823年来到巴黎。他起初写作戏剧,在当时非常成功,但这些剧作如今已不大为人所知。继这些戏剧之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小说,有些是与其他作家合作创作的,有些是从其他地方得到灵感创作的。他工作无疑异常努力,据说创作了超过1000部长篇小说,他也因此变得极为富有。他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均发表于1844年,应该可以视作他惊人产出的一个标志。除了在欧洲旅行,他一生中的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度过。1870年去世后被埋在家乡维勒—科特莱。

    824年,另一位名叫亚历山大·仲马的人在巴黎出生。他是上面那位著名作家与其众多情妇中的一个的私生子。与其父亲一样,年轻的小仲马成了一名作家。因为父子同名,而且都是作家,人们为了区分,通常称他们仲马父亲和仲马儿子,或老仲马和小仲马,或大仲马和小仲马。据说大仲马曾抱怨说,如果他知道儿子会步自己后尘,当初就会给他另取一个名字。

    尽管从没达到他父亲那样的高度,但小仲马仍相当成功。今天他被人们记住主要是因为他的剧作《茶花女》。剧作改编自他的第一部小说,1848年出版的《茶花女》。该剧曾上演过无数次,很多著名的女演员都被剧中名妓的角色所吸引。那位名妓的原型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沦落到当时的处境完全是表面高尚的巴黎社会的伪善所致。这部戏剧也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培·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底本。小仲马于1895年去世,他的墓址在蒙马特公墓。

    作者:迈克·杰拉德

    来源: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