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杨献平诗集《命中》阅读印象

      大漠异乡人
      ——杨献平诗集《命中》阅读印象

      吴媛

      据说杨献平曾经以一个闯入者的姿态在西北尤其是巴丹吉林沙漠、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生活了长达二十年,显然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在诗人的筋骨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当这些风光和文化正好契合了他灵魂深处的某种渴望,那么,又不仅仅是烙印那么简单了,这些东西已经成为杨献平的血中之血,骨中之骨,扯不断,理不开。

      大西北的历史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停地被风沙侵蚀,但仍然保存的比内地要好得多。看着身边一处处历史文化遗迹或是一点点破败消失,或是被大肆装潢,成为钢筋水泥世界中的一座座孤岛,不停地被娱乐、被消费,也许反倒是相对落后于现代文明发展步伐的西北,在人们暂时无能为力的荒漠和风沙中,将更多的人类情感自几千年前保留至今。然后,被一个行走在沙漠边缘的异乡人,一个与西北在骨子里异质同构的人,保留在了他的一首首诗中。

      这样的西北,是属于诗人的。杨献平的西北,是“王昭君的呼韩邪,霍去病的疆场”;是“王维的阳关”;是“马踏飞燕,西夏石碑”。诗人笔下的西北有自然风光,有人文遗迹,然而无论哪一种,都已经被人文化,被情感化,被诗人自己的主观力量对象化。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西北,在杨献平那里,是不一样的西北;而杨献平,在西北,也不再仅仅是杨献平。诗人说:“在庞大的自然和人为之间/我像一粒沙子,被风卷起,又重重摔下去”。杨献平在西北,是异乡人,是行者,是旅人,在闯入和行走的状态中,诗人成功克服了日常生活令人麻木的熟稔,将流连异乡的漂泊感和突兀感写入诗作。对整个西北的内蕴,既感同身受又不断发现和重读,才有了这种“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般的不离不弃。于此,他们都不再寂寞。

      他的诗集《命中》可以分成两类,写西北的和不写西北的;写西北的也可以分成两类,写历史遗迹的和不写历史遗迹的。杨献平写历史遗迹,如《成纪古城遗址》:“可以遥想一下,在成纪古城之中的那些人/他们的时代是散漫的/或者是有规矩的”;《在李店镇想起飞将军》:“我一颗心总是凌空悬起/一颗心被一位名将,暖在了他空旷的战袍或者腋窝”。陈超先生一向推崇的个人化的历史想象能力,在杨献平这些诗句中显然得到了响应。要拿几乎符号化的历史遗迹和人物入诗,只有普世的解读和情感归依是绝对不够的,唯有真正个人化的体验,私人化的语言,才能达到与历史穿越时空的共振,并且顺便震动所有读诗的人。

      除了历史遗迹,西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拿来入诗,自然得天独厚。大漠黄沙,广袤、寂静,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与自然空前接近,人纯粹了,自然也就纯净了。杨献平在这类作品里似乎格外注重空间感,在纵的维度上将眼前物象延展到天地之间,体现诗人眼界的宏大;在横的维度上,兼及飞鸟、岩石、草滩和人,体现诗人对人与物细致入微的体验。纵横交错产生的空间感让人一面叹服自然造物的神秘伟大,一面惊异于渺小生物的旺盛力量。如他的《向上》:“越是向上,身体越轻/从民和到西宁。我和许多人被一堆钢铁引领/耳边的风声是上帝的/秋天的叶子黄得透明/更多的雪来自西藏/在我抵达的高处,有着孩子一样的神情/途径老鸹峡的时候,我看到飞鸟、岩石和草滩/格外寂静。似乎一个神灵/把整个青海北部抱在怀中/洁白的羊群在枯草上移动/我想它们才是这世上最有福的/从一开始,就具备了疼痛/后来我不知觉地睡着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男人被一只黑鹰追击;一颗心/被积雪洗刷干净”。《青海的草》也说:“它们是向下的,向上的那部分/找到了天空的疼痛”。如此鲜明的方向感,也许只有当我们的眼睛没有被任何建筑物遮挡时才会有。

      有意思的是,在所有写西北的诗里,诗人有血,有泪,有爱,有恨,想喝酒,想骑马,想弯弓,想射雕,身体健康,精神健壮,甚至令人毫不怀疑他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然而一旦离开那里,回到紧张逼仄的现代社会,诗人那种自然状态下的健康、健全就像是立即受到了挤压、变形。当诗里不再有大漠、黄沙、冷月、弯弓,不再有男人的烈酒,女人的胡旋舞,这些作品就体现出很多“现代病”的特点:怀疑、焦虑、痛苦、无奈……

      《抑郁症者宣言》:“……从现在开始,我从此紧闭,耳朵和嘴/煤屑和小蚂蚁,从此不吃肉,热爱苦瓜和玉米”。《遣悲怀》:“……然后仰头看一会儿天/叹一声息,再把脑袋锤子一样/砸下去砸下去砸下去砸下去”。读这些诗句,似乎诗人生命的热情和力量都寄存在了西北,一时竟未能提取。而他的《悲观主义者的明月诗》简直就是诗人的自白:“一个男人没有宝马好弓,一腔热血也在俗世中水滴石穿/泡成了汤。古人还说不恨高楼空宴月/我说,明月此时起,人间万里深/乌鸦已重返,眉毛也将镀上白霜”。

      杨献平,是属于大西北的,尽管在那里,他将永远是一个异乡人。然而一旦离开,恐怕他就已不再完整。

      吴媛,女,1980年出生,文学硕士,保定市作协秘书长,河北省作协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