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余华曾谈童庆炳:对待学生像父亲一样

      14日晚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9岁。作为文艺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曾培养过该领域众多知名学者,文化学者梁鸿回忆童庆炳:“他确实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学生非常好。”除了在文艺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知名作家也曾经是他的学生。北师大校方昨日透露,童庆炳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于本周四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去世,教过莫言余华刘震云

      用全部生命抒写职业的人

      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最先发布了童庆炳先生病逝的消息,她在14日晚10时左右发微博说:我们读书时,老师上的课历历在目,对于真善美,老师有信仰,愿意用生命去捍卫。他的声音清晰而沉静,一个有信念的人才会这样毫不含糊地说出真话。童老师不畏上不攀附,一介书生,铮铮铁骨,受过老师恩泽的弟子们,当不负先生,传承良知,童老师千古!《文学理论教程》被500多所高校选用

      童庆炳1936年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中文系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等。

      童庆炳长年从事文艺理论、古代文论的研究工作。据北师大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介绍,童庆炳在文艺学领域是泰斗级的人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他在文学基本理论、教材建设、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及阐释、文化诗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北师大的文艺学一直走在学界前列,被誉为国内文艺学的“黄埔军校”,全国很多高校的文艺理论带头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目前全国有500多所高校,都在使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每年都加印很多,影响很大,是公认的最好的文艺理论教材。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童庆炳一直没有退休,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今年他还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好几部著作准备出版,包括《文化诗学导论》和《童庆炳文集》(十卷本)等。平时他还给学生做讲座,给院里的党员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在学术研究之外,童庆炳本人还是一位作家,曾经创作过长篇小说《生活之帆》(1980年)、《淡紫色的霞光》(1987年)以及散文集《甜日子苦日子》(2000年)等。晚年他还有文学方面的创作计划,曾经组织朋友、学生创作儿童文学,“想和罗琳(哈利?波特作者)PK一下”。

      据李春青教授介绍,童庆炳之前患有心脏病,一年半以前做过两个支架,但最近一两年身体恢复很好。13日去雁栖湖游览,14日上午爬金山岭长城,表现都挺好。下山时突然感觉不适,吃救心丸也不管事,打120抢救无效,下午五时左右去世。

      童庆炳生前一直爱爬山,以前坚持爬香山,后来是景山。因为心脏的缘故好长时间没爬,最近可能因为高兴,“有点大意了”。

      李春青说:“生活中的童庆炳,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人,对美好事物非常向往。他为人非常宽厚,学生们有困难他都会去帮助。”桃李满天下,曾力保莫言不被开除

      在数十年的执教生涯中,童庆炳桃李满天下,目前国内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包括陶东风、王一川、罗钢、丁宁、孙津、李春青、黄卓越、蒋原伦、周小仪、王柯平、赵勇、郭宝亮、赵炎秋、杨乃乔、李建盛、陶水平、邹红、裴得烈(韩国)等,都曾受教于童庆炳。

      随着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界也逐渐了解到,目前文坛最具实力的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经是童庆炳的学生。

      1987年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出任这个班的总辅导员,并给他们开设了长达一学年的系统的“创作美学”课程,专门讨论文学创作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童庆炳曾经回忆说,当年莫言曾经有一次因为回家盖房子没请假,鲁迅文学院的老师想开除他。童庆炳安慰莫言说,不要紧张,“开不开除,北师大说了算。”后来此事得以化解。

      在写作硕士论文时,童庆炳建议莫言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写“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后来莫言将题目改为《超越故乡》。他的答辩是在1994年5月11日上午举行的,童庆炳作为硕士论文导师,程正民教授出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包括何镇邦、罗钢、陶东风等教授。

      童庆炳曾经回忆,当天的答辩是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莫言不断用手比划着说,故乡是他创作的源头活水,“我的手伸进故乡,抓出来的是一条小鱼,那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如果抓出一条不大不小的鱼,就是中篇小说;如果运气好,抓出的是一条大鱼,那就是一个长篇了。”莫言最终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童庆炳一直将莫言等人的论文收藏了很多年。

      追忆小记  童庆炳老师     □文/余华

      记得毕业后有一次去看望童庆炳老师,坐在北师大他的家里,当时师母健在,高高兴兴地沏茶端水果,师母总是高高兴兴的样子,童老师总是微笑的样子,师母说话声音高低起伏,童老师说话声音从来都是平静的。那一次童老师讲起环境对人的影响。童老师说他上大学时是一个严谨的学生,他的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有些自由散漫,童老师看不惯,经常批评这个同学。大学毕业后,童老师留校任教,这个同学参军。很多年以后,童老师成为名教授,这个同学当上了军长,两人再聚时,这个同学变得很严谨,他看不惯童老师了,批评童老师自由散漫。童老师微笑着说了这个故事,不加任何评语。这就是童老师的风格,教书做学问时童老师字斟句酌,逻辑严密,观点清晰;生活中的童老师从不指指点点,只是平静地说出一件事情。

      童老师治学五十五年,他的想法和观点是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就是宽容和尊重不同的意见。1990年的时候,童老师读到我的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虚伪的作品》,他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赞扬了这篇文章,虽然他并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话,但是不妨碍他对这篇文章的喜爱。童老师对待学生像父亲一样,我去看望他时,他提到一个还在监狱里的学生,他说起曾经对这个学生说,你没有工作,我的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养活你没有问题。结果这个学生非常生气地说,童老师你是在侮辱我,我写文章在香港、台湾发表挣来的钱比你多。我在1993年辞去浙江的工作定居北京以后,童老师为我操心,当时程正民老师是北师大中文系主任,童老师和程老师做了学校方面的工作,想把我调入北师大中文系教书,后来是我自知教书不行,主动知难而退,辜负了童老师和程老师的美意。

      作为童老师的学生,我深受其益,要说的话太多,两段小记在此表达我对童老师的感激之情。

      (此文为作家余华于2013年9月25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