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雨田:学习杜甫

      姿态:学习杜甫
      
      雨田
      
      被人们举为诗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我们今天坐这里,除了缅怀诗圣杜甫外,还要探讨中国先锋诗歌的今天与未来,意义深远。
      
      杜甫与绵阳
      
      绵阳过去称绵州,离诗仙李白故里(江油青莲)只30余公里,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绵州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路),就是现在我居住的富乐山脚下的沈家坝。杜甫当年在涪江东津渡口看打鱼后,写了流传自至今的《东津观打鱼歌》、《越王楼歌》、《海棕行》等吟咏绵州的诗作18首。东津渡与我曾经居住的东河坝“墓地”只是一江之隔。1988年,我曾在这里写出了长诗《麦地》、《四季歌》等诗篇。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许多优秀诗人如欧阳江河、廖亦武、万夏、孙文波、萧开愚、蒋浩等都在这里留宿过。
      
      说来也怪,杜甫流寓绵州,宋代至清代,陆游、唐庚、赵蕃、果亲王、李调元、翁同和等名士先后到其地寻觅杜甫遗踪,留下不少诗篇。清郡人、黔江教谕吴敏斋以倡文风、造福桑梓为己任,散私财在绵州城南修建治经书院,建校舍数十间,仿宋人思贤故事,筑室纪念扬雄、李白等人,于南山建十贤堂,祀汉杜微、李仁等乡贤。他鉴于李白为绵州彰明人,杜甫流寓绵州,悦左绵山水,放怀歌咏,两人同为诗宗,为后人所敬仰,绵州人宜建祠并祀之。嘱其子吴朝品日后修建李杜祠,为桑梓增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朝品在绵州东郊芙蓉溪畔、相传为唐代治平院旧址地方购地6亩,建造了李杜祠。李杜祠背依东山(今富乐山),面临芙蓉溪,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由大门、正殿、春酣亭、问津楼、乐楼、荷花池、水榭斫脍轩、照壁等建筑组成,照壁上横书“巴西第一胜境”。
      杜甫流寓绵州期间,常常往返与绵阳境内的梓州(今三台)、玄武县(今中江)、射洪、盐亭等。在三台生活了21个月,写出《渔阳》、《春日梓州登楼二首》、《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近200首诗作。他在射洪游览时,写出了《野望》,在金华山瞻仰陈子昂读书台时,写了《冬到金华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等诗作,在中江写了《绝句》、《题玄武禅师屋壁》等,在盐亭写出了《聊亭四韵》、《光禄坂行》等。
      
      是流亡的道路打开了杜甫的诗歌视野。由此,他对底层生活有了深切的感知和认知。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杜甫在三台写的这些诗作,诗歌的体裁多种多样,内容极具丰富深刻,也因为杜甫长期的流离生活,使他得以接近底层人,了解这些底层人痛苦的愿望,同情底层人的遭遇,也揭露了唐王朝官事吏的腐朽,甚至指责统治者们腐败现象,反映底层人的生存痛苦。
      2008年,四川发生“5·12”特大地震后,中央政府指派河南省援建绵阳的重灾区江油。勤劳的河南人除修复江油青莲的太白碑林、太白楼、陇西院等文化景观外,还在江油城内的涪江二桥旁新建了豫州公园,将李白、杜甫的像塑在此地,由河南重新设计、翻新的李白纪念馆内新建了杜甫堂。
      
      在今天绵阳文化景观里,已有三处将李白、杜甫的像塑化在一起。这三处文化景观是:李杜祠、豫州公园和李白纪念馆。另外,三台的梓州杜甫草堂也有杜甫高大的塑像。2011年,是“5·12”地震三周年,我们邀请过山东(援建北川)、河北(援建平武)、辽宁(援建安县)、河南(援建江油)有影响的实力作家、诗人来绵阳采风,河南诗人马新朝、蓝蓝在江油参观时的连声称好。

      看来李白、杜甫永远都是好兄弟。 
      
      杜甫诗歌特色
      
      杜甫是我一生敬仰的诗人,学习杜甫也是我一生的追求。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一是杜甫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其一是他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他通过写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甫诗是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这是他诗歌的可贵之处,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二是杜甫诗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说得更明白点就是杜甫诗歌的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本人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除此之处,杜甫诗歌的语言也是有特点的。他的诗歌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形成了苍劲、凝练的特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他要求自己的诗歌语言一定要有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