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齐白石说了:卖画不论交情 请照润格付钱

2018-01-03 09:20 来源:北青艺评 作者:薛良 阅读

提起齐白石的大名,在中国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前两天他画的《山水十二条屏》拍出了9.315亿元的高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再一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谈到齐白石的画,相信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那些活灵活现的鱼虾,水灵灵的大白菜,都已经演化成为传统中国画的代表符号。他把这些日常所见之物画进了宣纸里,使得原本阳春白雪的书画艺术接了一丝地气,不再高高在上令人敬而远之。而且他的艺术还注重画面背后的天真和趣味,让人看了会心一笑觉得颇有乐趣。可以说齐白石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是伟大艺术家的代表,是开拓中国画审美领域的大师。不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专题展览里,展览了很多当年齐白石挂在家门口的告白和门条,为我们揭示了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很多画家都有被身边朋友、亲戚索画求字的烦恼。当年成名之后的齐白石也要面对这种困扰,不过他的门条却为中国的画家们好好上了一课,他不仅定制了严谨的润例,还专门在画室里贴出温馨提示——“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一口回绝了那些“齐老先生,您画得可真好啊,我太喜欢了,求您送我一张行不行”的伪粉丝们,连那些身边亲朋好友都不好意思再向他开口要画了。再看齐白石坚决的拒绝手段——“三绝止”,“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像。”怎么样?是不是今天艺术界里常见的索画手段,齐老爷子当年都考虑到了?

除此之外,还有令人叫绝的,中国人买东西喜欢讲价钱,不优惠不打折买回来的东西好像买主吃亏了,甚至连收藏书画作品这样的风雅事也不能例外。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齐白石被变相减画价的轶事,比如有的客人会对老人说:“您再多给画只虾吧,我爱人最喜欢您的虾了。”“您给补个草虫吧,这张画添只蜜蜂就活了。”说真的,齐白石在书画创作中浸润了几十年,能不明白其中的妙处吗?需要你多嘴来指点?奈何无趣的人多了,齐老爷子心中也是无奈得很啊,只能把这些“无理的要求”提前写在《自书润例》里,加什么需要多少钱,多用什么颜色需要付多少钱,书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还重点强调自己“不改画,出门之画补题、补画不答应”。

其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元,每元加二角。”什么意思呢?国画家卖画是按照平尺数来计算价钱的,齐白石的要求是在每平尺单价的基础上,额外加收百分之二十的“年龄成本”。这句话也隐含着齐白石内心的潜台词啊,来买画的客人们您别再开口砍价、饶画了,我今年都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你们先每平尺多付我两毛钱吧,怎么样?是不是提前把那些准备张嘴占便宜的嘴给堵上了?还有一条:“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英雄难过美人关,艺术家也不例外,历史上多少杰出的画家都倒在美人关前,所以齐白石老爷子很明白这个道理,找我实实在在地买画求印可以,想走师母路线“曲线救国”的主意还是算了吧。

很多人看到齐白石的这些润例、告白,会说齐白石算计得真清楚,抠门太厉害。可是仔细想想,在一个自由的商品社会下,明码标价地写清楚画家的润格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也许会有人说书画本是风雅事,齐白石写得如此直白,把高雅的艺术都给弄得低俗了。不能这么说,齐白石的直白不过是扯掉了那些旧式文人耻于谈钱的虚伪面纱而已。再者说,画家也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他人家”的感慨呢,更何况农民出身的齐白石。他小时候家中靠着几口薄田艰难度日,可以说是半辈子的穷日子苦惯了,虽说开始卖画生涯后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可是白石老人毕竟要靠手中一支毛笔去养活一大家子人的,换谁面对着十几张要吃饭的嘴时,也不会清高得耻于谈钱吧?更何况,人家卖画的润例写在前面、标得清楚,反而减少了那些因为故作清高而导致的纠纷和不愉快,有什么不好的呢?

心性坦然的齐白石,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形于色,倾于笔,一张张小小的门条启事,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耿直和幽默,更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位食尽人间烟火真实存在的老人。他的率真,他的可爱,都是他艺术生涯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都能让人感受到“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的真实感。

齐白石留下的这些门条、告白太有意思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他书法本身的水平,这就如同齐白石的书法之名、篆刻之名、诗歌之名常常被他的画名所掩一样。其实这些随手写就的门条、告白可以视作齐白石的“稿书”,因为书写的自由性特别能体现一位书法家的水平和性情。

齐白石在书法上是下过很大工夫的,在正式拜师之前,他写字学“馆阁体”,中规中矩但毫无个性可言。拜到胡沁园门下后,才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临习清末湘籍书家何绍基。远游之后,齐白石眼界和胸襟大大开拓,对金农抄经体楷书、李北海的行书、汉碑的篆书都认真临习过,而且深得前人精髓。他的学生胡佩衡就曾经在《齐白石画法与研究》里回忆,白石老人临摹的郑板桥书法几可乱真。当然,如果只是中规中矩地临习前人,靠模仿别人活着,那么齐白石充其量也就是一名成功的画匠,在湖南湘潭当地留下一些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故事。庆幸的是齐白石不是一个甘于平庸享受当下的画家,他认识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就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自己,甚至在漂泊京城之初便喊出了“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口号,这份勇气和胆魄在画家群体中并不多见啊!至于说艺术家突破自己改变画风难不难?我们可以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即使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够冒着“饿死”的风险去拼一把呢?

正是靠着这份超于常人的勇气和胆魄,齐白石在艺术上胆敢独造完成了自己的“衰年变法”,从此他的艺术脱胎换骨、破茧而出,成为“海国都知”的著名老画家。此时如果年老力衰的齐白石躺在功劳簿上,随便地涂抹几笔“红花墨叶”,赚些钱舒舒服服过日子,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异议,毕竟大部分成名之后的画家都会这么做的。可是,齐白石依然没有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还在不断地寻求突破创新。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身份和名望已经达到画史上无人可及的高峰,他依然能够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开始临习《曹子建》碑。要知道,齐白石此时的行书已经行云流水,与大写意画风交相辉映了;他的篆书更是力能扛鼎,气势撼人了。可是齐白石却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地去练习楷书、篆书,还在寻求着书法上新的突破。所以在艺术创新上,齐白石老人真是坚持了一辈子,真可谓生命不息,创变不止。

面对如此一位艺无止境不断挑战的画家,您还好意思减他的画价吗?

文|薛良

本文刊载于20171229《北京青年报》B8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