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许良英与《爱因斯坦文集》命运曲折 折射中国发展

2013-02-18 1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阅读

  许良英与《爱因斯坦文集》的命运

  许良英先生及其主持编著的《爱因斯坦文集》的曲折命运,折射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思想史和科学哲学领域,苦苦追寻真理的历程

  文、图/ 刘兵

  1月28日,著名科学史家、学术思想家许良英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3岁。美联社在报道许良英去世的消息时提到他获得的荣誉,包括纽约科学院的海因茨·R·帕格尔斯奖和2008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安德烈·萨哈洛夫奖。

  2006年,《纽约时报》在介绍许良英时曾将他称为“北京的爱因斯坦传人”。的确,许良英在科学史和科学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在中国最先全面地研究爱因斯坦,并将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和学术思想介绍给国人。不仅如此,许先生自己也一直以爱因斯坦作为其人生的榜样,他编译的《爱因斯坦文集》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书就成为中国人理解爱因斯坦的重要途径。因而,回顾许先生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的历程,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一个“农民”的爱因斯坦编译工程

  许良英1920年出生于浙江临海。初中时,他就憧憬着要做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1939年,他“怀着做当代物理学权威的幻想进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1941年,许良英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2年大学毕业后,因立志要做一位职业革命家,他谢绝了导师王淦昌要他做其助手的挽留。1945年,许良英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教,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地下党浙江大学支部书记。1949年杭州解放后,他调任中共杭州市青委机关。

  1952年,许良英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负责科学院出版的几十种学报、期刊和所有研究专著的政治把关和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的编辑工作。1956年,许良英进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科学思想史与科学哲学的研究。1957年,他因公开反对“反右”运动而被定为“极右分子”,失去了党籍和公职,1958年回故乡务农达20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回到中国科学院新建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

  对爱因斯坦的研究一直是许良英学术研究的重点。1961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后,科学院党组认为当初对他的处分太重,但又一时无法将他从农村调回来。1962年末,他原工作单位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组寄给他一份《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选译拟目(草稿)》,向他征求意见,同时委托他负责编译《爱因斯坦哲学著作选集》。为解决其生活问题,哲学所又将其一部旧译稿《物理学的基础》介绍给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很快决定出版该书并预支了稿费,使许良英可以用这笔钱在乡下购买“劳动工分”以维持生活。从此,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开始了对爱因斯坦著作的编译工作。

  为了编译爱因斯坦的著作,许良英1963年1月从乡下到北京住了4个月。他先是住在商务印书馆宿舍,几天后就因为是右派(尽管当时已经“摘帽”)而被赶了出来。后来,他到哲学所住了两个月,却又因同样的原因被赶出,最后只好住在朋友家中。其间,商务印书馆与许良英正式签订了约稿合同。此时,他听说上海科委的李宝恒也想翻译爱因斯坦的著作,考虑到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工作上多有不便,而李宝恒是党员,所以他就约了李宝恒合作。

  在北京的4个月中,许良英从北京图书馆等处找了许多与爱因斯坦有关的书籍,并借了一大堆书带回乡下,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翻译工作。他每天工作长达14个小时以上。当时,农村晚上八九点钟便停电,他就点上煤油灯继续翻译到深夜一两点。在一年半后的1964年10月,许良英就完成了50多万字的译稿,还到上海与李宝恒进行了讨论。此时,商务印书馆却因为“四清”运动,一时也顾不上出版“爱因斯坦”了。

  利用商务印书馆推迟出版爱因斯坦著作的时间,许良英又写了长达9万字的编译后记。并在1965年10月,又写成了一部17万字的专著《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