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刘擎:2009西方知识界回顾(2)

2012-09-28 14:0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刘擎 阅读

  在柏林墙纪念活动的“多米诺骨牌”表演中出现了意味深长的一幕:相继倒下的九百九十九块骨牌,最后停在一块没有倒下的汉字石碑上(上面刻着《钗头凤》的词句)。这或许在暗示还有一堵“要被推倒的墙”,但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象征了中国是社会主义最后的中流砥柱,屹立不倒。对冷战后的西方思想界来说,当下的中国崛起也许是最出乎预料的一个现象。中国似乎摆脱非此即彼的选择:它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它是全球化的,又是中国特色的,超出了二元对立的视野。在2009年,西方知识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更趋热烈。

  《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2009年两次刊登有关中国崛起的辩论。在题为“中国的颜色”的讨论中,裴敏欣和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就中国经济的前景展开激烈辩论。裴敏欣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他认为环境的恶化、民众的难以掌控、大规模基础建设的隐患、发展的社会成本过高以及发展失衡等等因素,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对此不可低估。他的基本判断是,“如果中国不做必要的变革,将会面对远比低速增长要严重得多的后果——统治精英的脆弱联盟将会分化,执政党的合法性会被销蚀,社会动荡将会激化。”而安德森则相信,中国GDP势不可挡的增长力量会继续走强,甚至会打破世界纪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中国出现经济滑坡的可能性要比大多数人的预计低得多。他在回应中写道:“要想证明中国的崛起终将失败,仅仅含糊地指出发展的失衡或断言其经济不能完全维持原先的增长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发生一场能将中国推出发展轨道很长时间的全面危机,而且危机还要来得及时,最好在五到十年之内。”安德森确信,虽然裴敏欣指出了中国在长程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但完全没能证明存在那个正在迫近的危机。

  马丁·雅克斯(Martin Jacques)2009年的新著《当中国统治世界》格外引人注目。在6月推出英国版之后,又在11月发行了美国版(书名的副题略有改动)。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为其背书,几十家西方报刊纷纷发表了书评和讨论。作者本人受邀在四处演讲,频频接受媒体(包括CCTV)访谈。雅克斯在书名中使用“当”而非“如果”,意味着“中国统治世界”已经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迟早要来临的现实,其结果将是(如副标题所言)“西方世界的终结”。作者之所以使用有些“耸动”的书名,意在针对西方流行观念发出告诫与警醒之声:西方人久已习惯用自己的认知框架来理解中国,而且想当然地将自身的历史发展看作普遍必然的现代性模式,但这完全是误解和幻觉。中国不是西方所熟悉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而是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中国独特的传统历久弥新,随着目前难以阻挡的迅猛发展态势,将在2050年成为主导世界的最强大的国家。他预言,如果说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么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会开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模式,并根本地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到那个时候,人民币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光彩将会使纽约和伦敦黯然失色;欧洲国家成为昔日辉煌的遗迹,类似于今天的雅典和罗马;全球公民使用普通话会多于(至少等于)使用英语;孔子的思想将变得和柏拉图思想一样为人熟知。

  雅克斯的著作也遭到许多尖锐的批评。英国评论家赫顿(Will Hutton)在《卫报》发表书评,题为《中国处于危机而不是在上升》,与雅克斯的观点完全相左。赫顿认为,由于认同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中隐含的脆弱性,中国无论在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都不可能获得霸权地位,其现有体制不是力量的源泉而是弱点的根源。“中国同时是巨大而贫穷的、强有力而弱小的,在没有发生根本政治变迁之前,它将仍然保持这个状况。”

  美国政治学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在评论中指出,雅克斯的著作是一部危言耸听之作,其中充满犹豫不定的论述。作者说“中国最终注定要成为首要的全球性强国”,又说“在未来二十年中,中国实质上仍然是维持现状的力量”。但最终,“中国将以它自己的形象重新塑造世界”,“迫使其余世界默许它的行事方式”。而对于中国的民主化前景,雅克斯告诉我们可以“合理地期望”这种可能,又说“儒家正统学说的力量会使民主化更为困难”,但“从长远来看,中国似乎不太可能阻止民主化的过程”。黎安友认为,雅克斯论述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企图传达某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中国所特有的“中国性”。而中国传统并非铁板一块,中国人彼此之间对根本价值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在另一篇题为《当中国成为第一》的文章中,黎安友指出,“就历史意义而言,中国将成为一种新类型的首领(第一)。中国的支配地位既不是基于技术优势、也不是殖民其他国家的能力,而主要是基于其人口状况:中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只是因为它有最多的人口。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国在可预知的未来仍然是相对贫穷的国家。”

  达尔文进化论:在争议与误解中传播普及

  适逢达尔文诞辰两百周年(2月12日)与《物种起源》发表一百五十周年(11月24日),世界各地2009年纷纷举办纪念活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开办了“达尔文200”网站,剑桥大学以“达尔文节”为名,组织多场有关《物种起源》的辩论与研讨活动。进化论与神创论(Creationism)之间的长久辩论再度活跃,而梵蒂冈教廷开始抛出新的“调和论”,声称进化论与神创论是相互兼容的。难以计数的展览会、主题演讲和研讨会、著作与文章以及影视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个一百五十年前革命性的异端思想如今已经深入人心,但进化论的传播史也是一部受争议、被误解的历史。借助纪念活动掀起的达尔文热潮,许多学者致力于澄清对进化论的理解。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