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为什么儒家是从孔子开始的?

2019-06-21 09:34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阅读

虽然人人都可以扯几句“子曾经曰过”,但是谁又曾想过:为什么儒家是从孔子开始?孔子为什么没有像耶稣、释迦牟尼那样成为神?为什么《论语》满篇都是长辈叮嘱的日常风格,却能成为在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上周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在陆家嘴读书会上,就对这几个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为什么儒家从孔子开始?

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常规的算法。很多人会问,怎么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学派?

如果做一个溯源式的回顾,一般有两种讲法。一种来自西方,人类文明在公元前七八世纪到前五六世纪期间,在世界各大文明的发源地,各自出现了一些伟大的影响了后世文明的思想家,有人管这个时代叫“轴心时代”,我们知道的那些影响至今的特别重要的思想家,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的人。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差不多都是这个时代的人,还有古希腊的伟大的哲学家们以及耶稣。

还有一种解释是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在孔子所生活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时期,是一个原先所确定的社会秩序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这导致了许倬云先生所描述的,一些原来有活儿干的知识分子,或者说“士”,突然没活儿干的局面。一个国家被更强的国家兼并了,这个国家里面原来担负的比方说礼仪活动、思想建构活动,或者说负责其他工作的人,就没有工作干了。这时就会出现一批有闲知识分子,这批人需要再就业,相应地就会出现一些培训机构。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教育家,第一个私人办学的人,就是因为那时有这样一种需要:很多原先有活儿干的人需要再就业,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

孔子采取了两个很重要的教育方针,一个叫“有教无类”,一个叫“因材施教”,导致有很多人来跟他学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就成了那个时期最重要的老师。儒学的形成与发展,之所以从孔子讲起,并不是说儒学是自孔子这里才有的,而是说因为孔子教学的灵活性、他的知识的博大性、他对时代需要的适应,使得儒学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百家争鸣:各家和儒家间的争论

我们经常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是“百家”不是同等水平,事实上,孔子那一派是各家争论的共同对象,即,因为儒家的思想包罗万象,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共同的敌人。所以诸子百家的争鸣,不是说各家之间打乱仗,而是说各家之间分别跟儒家开始争论。

这样的说法,其实也构成了儒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面向。因为孔子所确立的一些儒家的基本原则,成为像墨家、道家这样的学派批评的对象。所以孔子的继承者,所谓儒家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直要回应对它进行批评的人的观点,这也构成了其形成和发展的线索。

为什么孔子不是神?

在儒家学派的创立过程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创世者。轴心时代其他地方实现文明突破的那些思想家,很多都变成了神,释迦牟尼也好,耶稣也好,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以一个宗教的形态在那些国家或者地区存在,不断发挥影响。但是孔子不一样,他处于“凡圣之间”。

怎么定义孔子这个人?孔子为什么没有变成教主?孔子很多时候和我们一般人是一样的,《论语》中孔子描述自己: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他的思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不像那些教主,受到更为外在的比如上帝的启示;或者在菩提树下坐49天突然醒悟。他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他是一个凡人。

孔子

孔子

另一方面,孔子当然肯定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凡人,这指的是从孔子的弟子看来,孔子不是跟他一样的人,而是一个异乎常人的人。后来,我们会把孔子看作一个圣人,但是还不是一个教主的形态。说他是圣人,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只不过比一般的人要厉害而已。

所以我们说“凡圣之间”,孔子一方面像一个凡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圣人,同时又不完全是一个圣人。历史上经常有一种倾向,儒家的学者里面有一部分人特别希望把孔子描述成跟一般人不一样,有一个专门的词叫“素王”,就是说他现在没有王的位置,但是他有王的德性和王的能力。但即使他是一个真王,他也不过是一个人,他始终是一个人。我们说这个是儒家学派和别的学派的思想的很大差别。

《论语》不是真理,而是叮咛

这种凡圣之间的特点,使得儒家在近现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比宗教要多。这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和他所形成的这些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都跟我们一般人的生活,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你读《论语》会觉得特别亲切,里面会讲到你怎样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对旁边的人要怎么样,你自己应该怎么成为一个君子——这都是在讲我们一般人应该干什么事情,或者说应该怎么做。所以西方人看到《论语》以后,会想不明白,孔子为什么会在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来的呢?就是潜移默化,就是儒家书里面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些书,现在也在读,我的确会觉得每年的感觉都不一样。以前我也会像西方的学者看《论语》的时候一样,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年纪越大,自己的生活经历越丰富,你就会发现,这些话虽然看上去很平常,但是体会会越来越深。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种话看上去很简单,我们要了解一下父母的年龄,父母的年龄越来越长,我们一方面会很高兴,因为看到父母的身体还很健康,但是另一方面会忧虑,我们知道年纪越来越大,意味着他们可能哪一天身体突然就不好了。

这种话其实是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会打动你。孔子的话语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以某种方式打动你,有一天你阅读的时候,突然觉得我就是这么想的。它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构成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心理的结构。

所以孔子没有成为那种强制你一定要祭拜的人物,但他就是活在我们身边。即便你从来不读他的书,但有的时候你也可能跟他的想法是一样的。你读他的书,可能就是以某种方式去印证你的想法,又没有任何强制性。在中世纪的西方,如果你要质疑基督教的观点的话,你就会面临危险,哥白尼、布鲁诺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司马光、欧阳修怀疑孟子就没有受到什么惩罚。所以儒家经典不是教义,而是以一种叮咛的方式,让你跟它产生共鸣。

我们现在要怎么来读儒家经典?我觉得一定要返璞归真。现在太多的读经运动,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们往往忘了,当我们读《论语》,读《孟子》,读《荀子》的时候,如果不再有亲切感,不再有共鸣,甚至觉得它变成制约自己思想的因素时,这种阅读就比较可怕了。

来源:文景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