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唐弢论鲁迅作品的美学思想(2)

2019-02-20 08:44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唐弢 阅读


政治视野的开广也为艺术风格的多样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作家对于形象的掌握,对于创作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对于艺术特征的充分发挥,又是形成风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鲁迅扶植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风格,认为不同的形式和风格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为政治服务:长篇巨著可以为政治服务,小品杂文也可以为政治服务,油画水彩画可以为政治服务,木刻连环画也可以为政治服务。形式之需要多样,不仅因为“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72]还由于“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人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眩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73]从这个意义出发,他一方面提倡“传神”,一方面也主张“白描”,既企待“深沉雄大”的“放笔直干”,因为这是“力的艺术”[74]也切望“周密精工”的“细致表现”,因为这是惊起“懒惰的空想的警钟”[75]鲁迅反对空洞、夸诞、草率、矫作、词气浮露、一味鼓噪的作品,却重视雄伟、粗犷、朴厚、刚健的艺术,他自说愿意养肥一切狮虎鹰隼,因为“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76]鲁迅反对纤巧、闲雅、静穆、空灵、顾影自怜、有意低回的作品,却赞扬清新、明丽、蕴蓄、秀挺的艺术,他要人懂得那些不被注意的却野地上的纸灰,旧墙上的图画,“这些里面,各个藏着一些意义,是爱,是悲哀,是愤怒,……而且往往比叫了出来的更猛烈”[77]不管是这样或者那样,作为鲁迅论述的中心,那就是:一切成功的作品都需要按照他自己的特点表现美感的力量,健康的令人感奋的美感而不是变态的令人销沉的美感。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固在于具体可感性,而文学艺术服务政治的特殊功能更在于通过艺术的魅力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或者从正面激发对美的感染,或者从反面鼓励对美的追求。发有这种力量就不能成为艺术品。艺术的享受是人们一接触就可以感觉的形象:新鲜,活泼,有趣,逗人。扑面而来,层出不穷。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政治是隐伏在“直接性”的背后,更确切地说,已经溶化任“直接性”里面,汇成了完整的情节和场面。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性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将来历史上用在《故事新编》里许多现代生活的典型细节,完全符合于这个条件,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85]。《故事新编》里的这些穿插引起过不少的争论,甚至还有人据此来为自己的反历史主义辩护。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艺术特征有很大的好处。在有些基本上依据历史事实写成的小说和剧本里,一些作者以今天的要求去要求古人,在古人的头脑里装入今人的思想,让古人的嘴巴里吐出今人的词汇,作为历史剧或历史小说,作者的确一本正经地自以为是在写当时的历史,并且让读者得到一种印象觉得这就是当时的历史[86]。那么,这样做是反历史主义的。反历史主义损害形象的真实性,因而也违反了艺术的特征。鲁迅对于这点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了保持一切艺术形式本身规律的和谐与统一,他并不把这些作品称为历史小说,当然也不是什么用“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鲁迅自己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他写的是故事的新编,新编的故事:“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87]《故事新编》是小说体裁里一个新的尝试和创造。它之所以不是反历史主义的,还不只是体裁问题,更重要的是艺术处理问题。首先,对于那些在历史典籍里有过著录的人物,作品仍然严格地遵守历史主义的原则描写了他们,没有一点以意为之的违反可能的刻画,比如老子,鲁迅认为:“如果更将他的鼻子涂白,是不只‘这篇小说的意义,就要无形地削弱’而已的,所以也只好这样子。”[88]现代生活细节只是作为穿插或者表现在不见经传的人物的身上。其次,对于那些现代生活细节的处理,鲁迅也不曾加上任何涂饰,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是现代生活,这一点更使他和反历史主义者严格绺加以分开来。人们读了《故事新编》,绝不会发生错觉,认为禹太太真的骂过“杀千刀”,小穷奇真的是京派强盗,不学海派“剥猪猡”。艺术的真实有别于生活的真实,然而艺术的真实又不能背离生活的真实。鲁迅曾经一再指出这一点。当艺术的夸张由于战斗的需要远远地跨过生活的真实时,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要求鲁迅改变他的创作手法,宁愿另外创造一种新的形式,并且在这种形式里继续依据艺术的特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同样的例子,如果从鲁迅的杂文里找起来,那是列举不尽的。鲁迅杂文之所以具有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形式和风格,一方面出于政治的需要,一方面也出于保持某种形式某种风格本身特征的需要。作为杂文的总的特征和要求,鲁迅指出在政治上应该“生动,泼辣,有益”[89],在艺术上应该“能移人情”[90]既需要“是匕首,是投枪”[91],也需要“给人愉快和休息”[92]。在实践中,鲁迅又不断地按照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长处加以运用和发挥。在遇上迫切的政治斗争的时候,他采用像《“友邦惊诧”论》、《战略关系》、《中国人的生命圈》、《保留》那样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印象是:意激词促,声色俱厉。在进行深刻的思想交锋的时候,他采用像《论“第三种人”》、《答杨邮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招贴即扯》、《“题未定”草》那样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印象是: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在针砭社会的时候,他采用像《命运》、《论秦理斋夫人事》、《说面子》、《拿破仑与隋那》那样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印象是:谈言微中,一针见血。在发抒愤懑的时候,他采用像《为了忘却的纪念》、《病后杂谈之余》、《我要骗人》、《写于深夜里》那样的形式,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回转深沉,铭心镂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必须按照自己的特点去适应内容,这才能够做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不必要对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作虚玄的解释,其所以如此首,正是因为每一种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小而言之,杂文的不同形式是这样,大而言之,文学艺术本身也是这样。惟有坚持开广的政治,才能容纳不同形式的不同特征,也惟有保持不同形式的不同特征,才能反映开广的政治。从创作实践再去考察艺术理论,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里有一贯发展着的因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又使这些因素有可能经过整理而达到系统化,全面化,树立鲁迅自己的完整的观点。在美学上,鲁迅终于上升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能够上升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鲁迅是伟大的。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是一件艰巨而重要的佳务,这种研究还必须深入他的创作实践和全部艺术实践作具体细致的分析,笔者能力有限,只能就大致情况勾下一个粗浅的轮廓。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前途要求我们多方面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理想,培养有高度觉悟和高度文化的年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作家必须通过政治——开广的而不是狭隘的政治视野去考察现实,又必须通过艺术——多样的而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去服务政治。发扬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和促进艺术服务政治的特殊功能,关键在于对艺术特征全面的掌握。恩格斯说:“一般讲来,对于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唯物主义的’这个宗眼,简直成了一个成语,不论对于什么东西,他们都不费力去进一步研究,就把它套用上去,也就是说,只要贴上了这个标签,便以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必须详尽地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才可以试图从其中引申出相应的政治、民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93]美学绝不是神秘的不可触及的问题,然而美学也绝不是简单的用几条公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文学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详细地研究这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依靠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传统——特别是革命文学艺术的传统,从中总结经验,将使我们有可能直探美学的堂奥,而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正是这些迫切的课题之一。就这方面而言,我们的确需要而且应该有更多的探路者。


注 释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1页。

[2]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译本采用了英译的书名,叫做《生活与美学》,周扬译。全书贯串的正是“美是生活”的论点。

[3]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中文版第14卷,第:382页。

[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3页。

[5]《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l卷,第280页。

[6] 本文附在任国桢译《苏俄的文艺论战》书后。鲁迅曾一再提起这篇论文。

[7]普列汉诺夫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观的论文,第一章曾由鲁迅译,登在1930年二月出版的《文艺研究》第1卷。后来又发现第二章译文原稿。今并收《译丛补》,《鲁迅译文集》第10卷。

[8] 前者如他对《山海经》里神话插图的爱好,后者如他对《二十四孝图》里“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异议。可参考《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

[9] 见对萧红谈话,可参考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当时读的大部分是日本人作的美学书籍,这些书籍的论点主要是因袭德国古典美学家的。

[10]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最初发表于《教育丛书》第5集,1905年出版,今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14卷。作者还写过其他许多介绍叔本华、尼采的哲学和美学的文章。

[11]《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最初发表于《教育丛书》第四集,1904年出版,今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14卷。

[12]《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

[13]《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7卷。

[14]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1卷,第341页。

[15]《神思第二十六》,《文心雕龙》卷六。

[16]本段引文及以上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17] 引文见《摩罗诗力说》,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同。

[18] 《随感录四十三》,《鲁迅全集》第1卷,第404页。

[19]《诗歌之敌》,《鲁迅全集》第7卷,第344页。

[20]《两地书》,《鲁迅全集》第9卷,第79页。

[21]普列汉诺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l期。

[22][23]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鲁迅译文集》第3卷,第290页.

[24]《〈出了象牙之塔〉后记》,《鲁迅译文集》第3卷,第280页。

[25][26]《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8卷,第132、181页。

[27]《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l卷,第300页。

[28] 《北平笺谱序》,《鲁迅全集》第7卷,第664页。此文作于1933年.但鲁迅搜集笺纸在民国初年。

[29] 可参考《“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及《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二文,《鲁迅全集》第7卷及第3卷。

[30]《看司徒乔君的画》,《鲁迅全集》第4卷,第58页。

[31] 《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l卷,第301页。

[32] 《怎么办》,《列宁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352页。

[33]《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第292页。

[34] 《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第237页。

[35]《半夏小集》,《鲁迅全集》第6卷,第483页。

[36]《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68页。

[37] 《不应该那么写》,《鲁迅全集》第6卷,第247页。

[38]《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175页。

[39][40]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191、192页。

[41]《艺术论》译本《序言》,《鲁迅译文集》第6卷,第483、484页。

[42]《“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第164页。

[43]《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鲁迅全集》第5卷,第464页。

[44]《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185页。

[45]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论西欧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9页。

[46] 《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鲁迅全集》第5卷,第242页。

[47] 《〈引玉集)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第679页。

[48] 给郑西谛第十二信,《鲁迅全集》第10卷,第113页。此处指邵洵美,因为邵以美男子自况。所谓“大出丧”,是指盛宣怀死后,殡仪穷奢极侈,女吹大擂,所以盛家大出丧轰动一时,盛是邵的岳家。鲁迅所说都有事实,并非故意刻薄。

[49]《〈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第6卷,第488页。

[50][52]《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鲁迅全集》第6卷,第476、477页。

[51][53]《〈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第6卷,第487、488页。

[5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第3页。

[55]《关于题材问题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第293页。

[56]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190页。

[57] 《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全集》第4卷,第289页。

[58]《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394页。

[59]《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7卷,第632页。 [60][62] 《〈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第423页。

[61]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第395页。

[63] 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初版序。此处译文,系请李健吾先生代为译出。

[64]高尔基:《我的文学修养》,曹靖华译,见杨伍编《高尔基文学论集》,上海天马书店版。

[65]《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6卷,第117页。

[66]同上书,第114页。

[67]《〈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

[68][69]《〈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第4、5页。

[70]《〈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文集》第2卷,第988页。

[71]《“题未定”草》之七,《鲁迅全集》第6卷,第340页。

[72]《〈准风月谈〉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第308页。

[73]《〈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鲁迅全集》第4卷,第104页。

[74]《〈近代木刻选集〉(二)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第544页。

[75]《记苏联版画展览会》,《鲁迅全集》第6卷,第39l页。

[76]《半夏小集》,《鲁迅全集》第6卷,第482页。

[77]《写于深夜里》,《鲁迅全集》第6卷,第406页。

[78] 《给明娜?考茨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1卷,第6页。

[79]给李桦第五信,《鲁迅全集》第10卷,第258页。

[80]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189页。

[81]许广平编:《鲁迅书简》第787页。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46年版。

[8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第92页。

[83]《〈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04页。

[84] 《什么是“讽刺”?》,《鲁迅全集》第6卷,第258页。

[85] 《〈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05页。

[86] 这里指的是今与古的关系。至于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则是历史与小说的关系,是另一个问题,和我要说明的无关,故从略。

[87] 《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第303页。

[88] 《〈出关〉的“关”》,《鲁迅全集》第6卷,第425页。

[89][90]《〈打杂集〉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232页。

[91][92]《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第443页。

[93]恩格斯:《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第148页。


本文原载《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