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辛若水:诗词曲画艺之境界(2)

2013-09-04 08:50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辛若水 阅读

  (四)画境

  单独去讲画境,当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从诗与画的关系去讲,就比较容易了。其实,诗与画的相通,人们早就意识到了。苏东坡不是讲么?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最能表现这一点的诗,大抵即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了;而根据这诗,就可以想象出一幅绝美的画。可以说,好的诗,都可以画出一幅绝美的画。而好的画,也可以写成一首绝美的诗。诗与画,不仅相通,而且可以相互配合,从而造就完美的艺术。画上可以题诗,于是画中不能展现的妙处,通过诗展现了出来;而诗题在画上,这诗中无法传达的意境,又通过画彰显出来。画与诗,各扬其美,各抑其短,于是相得益彰,美妙无比。诗与画的相通,同时也就意味着诗境与画境的相通。我们可以说,诗境是一幅画,而画境呢,则是一首诗。众所周知,画境最妙的地方,在于气韵生动。我们很奇怪了,画明明是静的,又如何具有生动的气韵呢?也就是说,静的画,如何具有了动的精神。这大抵即是对绘画局限性的克服吧。画面确实是静止的,它所表现的只是一瞬间;但是,这一瞬间却是由静转动,激发人们无穷想象的一瞬间。就像画射箭吧,它画的是“引而不发,跃如也”的那一瞬间;就像画刽子手杀人,它画的是向犯人挥刀,却还不曾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是最激动人心的;甚至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们非常关心,那只箭究竟有没有射出去呢,那个犯人有没有被杀掉呢?箭,可能真的射出去了;但也可能没有射出去。犯人,可能被杀掉了;也可能因为来了特赦的命令活了下来,或者被救走。但是,这些可能性,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画表现为了最为紧张的情境。画意所以可以生动起来,就是因为内在的诗情在流动。诗,在表现艺术时,就不像绘画那样受那么多的局限。诗,可以生动地去展示每一个瞬间;这每一个瞬间,都可以画成一幅绝美的画。然而,即便如此,最激动人心的还是一瞬。那一瞬,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瞬,是所有言语都失去效力的一瞬,是可以带给人们无限遐想的一瞬。当然,画较之诗,也有自己的优越性,因为画是直接诉视觉的,而诗则是语言艺术。即便不识字的人,亦不妨碍领略画的妙处。若是没有很好的语言修养,那就很难进入诗的境界了。其实,最让人欢喜的就是诗情画意了。有了诗情,这画意是那么的生动;而画意呢,也丰富了诗情本身。也许,最大的福气就是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吧。如果只去诗歌中去寻觅诗情,那就不免狭隘了;同样地,只在绘画中去寻觅画意,亦有许多的拘泥。要知道,天地间本有许多的诗意,所以才有的诗歌;并且不只诗歌中有诗意,就是散文、小说、戏剧中,同样有诗意。同样的,天地间本有许多的画意,所以才有的绘画,并且画意决不只在绘画中,就是诗歌、园林艺术、雕塑中,同样有着画意。有画意,并不定要去做画;这就如同有诗意,未必定要去写诗一样。领略诗情画意,这本身就非常美好了,不必通过诗、画本身来装点门面的。我们知道,有很多人用诗毁掉了诗意;用画毁掉了画境。这可谓是适得其反。真正重要的,决不是诗、画本身,而是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没有诗情画意,那诗、画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我以前曾分析过,一片风景,就是一颗心灵的境界。其实,一幅画,何尝不是一颗心灵的境界呢?可以说,画境就是心境。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画境。在绘画这里,有着人们心灵的寄托。人们的心灵是不同的,所以也便有了不同的风格。画画需要心境;欣赏画,同样需要心境。赏画,就如同品茗;其间的滋味,只有自己慢慢领略。不可否认,许多名画的境界,我们是很难进入的。但是,我们不必气馁,只要慢慢的体会,终究会成为有缘人,相逢一笑的。绘画,亦如同其它的艺术,是用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的。但是,在这个领域,纯粹的欣赏已经越来越少;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金钱去衡量审美的价值。但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审美的乌托邦。在审美的乌托邦里,一切艺术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粹性。有纯粹的艺术,才有真正的诗情画意。

  (五)艺境

  讲艺境,便不免想到马一浮先生的观点,他将中国所有的学问都归结为六艺之学。在马一浮那里,《诗》《书》《礼》《易》《乐》《春秋》,就不再单纯的是六部经典,而且具有了教化的作用。马一浮先生不仅认为六艺之学可以统摄中国的学问,而且认为它可以统摄西来的一切学问。他认为,学问不论东方与西方,都可以归结为真、善、美三种价值。他说,“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既然真、善、美都在六艺之学这里,那六艺之学自然就可以统摄西方的学问了。我想,马一浮先生的观点所以为人诟病,不是没有缘由的。一方面太过于坚持中华文化的本位,认为西方学问之美,在我已是古己有之,于是闭目塞听,妄自矜大;另一方面,他的逻辑也是很成问题的。中国的六艺之学,呈现了真、善、美的境界;西方文化同样呈现了真、善、美的境界。在这里,是真、善、美三种价值,统摄了六艺之学和西来的学问;而不是六艺之学统摄了西来的学问,或者西来的学问统摄了六艺之学。真、善、美,这三种价值,才是带有终极性的;六艺之学追求这种价值,西来的学问同样追求这种价值。因为同样的追求,而起兼并之心,这算不得宅心仁厚。不过,如果祛除了偏见和自大情绪,马一浮先生的观点依然是独到而又独特的。虽然六艺之学并不能统摄西来的学问,甚至统摄中国的学问也有点勉强,但是,马一浮先生对六艺之学的理解却是深刻的;尤其他把六艺之学归结到人的心灵,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所讲的艺境,何尝不就是心灵的境界呢?心灵就是追求真、善、美的,所以艺境,也就表现为了至真之境、至善之境、至美之境。艺境并不单纯的是学问境界。当然,学问境界,也是非常美好的。无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都让人留恋不已;而最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更是让人会心一笑,犹如佛祖之拈花。学问亦是以真、善、美为终极的;所以,学问的最高境界同样是艺境。我们在理解“艺”的时候,一般是把它理解为“才艺”的,譬如琴棋书画,或者礼乐射御书数。但是,真正的“艺”是超越于“才艺”、“技艺”之上的。我们所谓的“艺境”,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当然,讲到自由的境界,我们便不免想到规律。没有规矩,也就没有了方圆;没有了规律,亦无所谓自由。孔子,是大圣人,到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我们就不要妄自尊大了。古人讲,“游于艺”,这既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同样也是一种人格的完成。人格完成所到达的境界,必然是自由的。而愈是自由的人,愈是懂得规矩的;正因为懂得规矩,所以才不会为规矩所束缚。相反,如果不懂得规矩,那就会受束缚,甚至一步栽一个跟头,终至于寸步难行。自由从来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运用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艺境,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它既是合规律的,又是合目的的。我们所以感觉不到了规律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规律了;我们所以感觉不到目的的存在,那是因为自由地审美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当然,自由地审美本身,表现出来的是无目的;因为它既超越了认识,也超越了功利。无目的的目的性,恰恰表现在自由的审美这里。我们在讲了诗境、词境、曲境、画境之后,再讲一个艺境;那是为了用艺境把诗境、词境、曲境、画境统摄起来。当然,诗境、词境、曲境、画境,并不是艺境的全部;可以说,有多少种艺术,就有多少艺境。但是,穷尽艺境的全部,又是很困难的,说不得,那也只有抓典型,讲自己熟悉的几种了。那么,艺境为什么能够把诗境、词境、曲境、画境统摄起来呢?它们究竟因为什么相通呢?我想,就是因为心灵。诗、词、曲、画之境,其实都是心灵的境界;而统摄诗、词、曲、画的艺境,同样是心灵的境界。因为心灵的境界而相通,也因为心灵的境界,而统摄。重视心灵,重视心灵的境界,这是一切艺术生命常青的根本。艺术根源于心灵的境界,同时又能够提升心灵的境界。心灵境界的提升,就意味着艺术本身的闪光。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